文章來自公眾號:王粒粒
作者:王粒粒 (精進少女,熱愛分享對你有用的干貨)
前兩天逛豆瓣,碰巧看見了一個名為「我們都是拖延癥」的討論小組,一看組員數字把我嚇了一跳,竟然有18萬人參與討論。
原以為拖延癥只是日常中不可避免的事,沒想到有這么多人聚在一起,反思拖延癥的成因,討論拖延癥給自己帶來的惡果。
想一想,拖延癥真的危害這么大么?好像是的。
根據國際拖延癥研究專家統計,全球有7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的狀況,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達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行為,也就是說,全球可能有近10億人患有拖延癥。
明明這么多事擺在眼前,卻不由自主的刷手機、打游戲、看視頻,等時間過得差不多了,到了真正該休息的時間,又心安理得的跟自己說:該休息了,明天再做吧。
第二天再重復這個流程,直到最后,不是火燒眉毛的追趕,就是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沒有一件事是盡全力做完做好的。
這是許多拖延患者的日常,我們真的應該反思:拖延癥,到底是怎么毀掉我們生活的?養成拖延習慣的我們真的可以逆襲嗎?
1)遠近視角的沖突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做計劃時會在遠期視角和近期視角間切換。
今年夏天我要瘦出馬甲線;今年自媒體平臺粉絲數破兩萬;實現財務自由,當全職博主。
以上這些是遠期視角。
今天做1小時運動;本周更新兩篇原創文章;本月開支不超過2000塊。
這些是近期視角。
可以看出,遠期視角下的想法比較宏觀和概念化,比起計劃更像是一種愿景,缺乏細節;而近期視角下的想法又比較具體,只考慮眼前的動作。
這就導致我們在執行近期計劃時可能傾向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的事,而回避那些對遠期計劃有益,但頗有難度的事。
2)心理執行無能
《精進》的作者采銅認為,當代年輕人有兩種無能:選擇無能和執行無能。
選擇無能指我們很難判斷哪件事對我們更重要,比如兩本書先看哪一本,兩個證先考哪個,一直在岔口猶豫,我們便在選擇中寸步難行。
而執行無能是指,我們明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這便是拖延癥患者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件事越重要,內心的恐懼感越大,就越容易拖。
大學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我經歷了最痛苦的拖延時光。
因為論文選題有點深,需要大量市場調研,導師要求又很高,導致我一想起寫論文死的心都有了,累心又累腦。
就算周日打了雞血「從明天開始就去調研數據!」周一到來時想起成百上千的數據還沒動,就已經退縮了。
就這樣,我的畢業論文拖到了最后的最后,才上交給導師。但是上交后我并沒有一身輕松,而是更加害怕和緊張,畢竟最后匆忙趕出來的論文,自己是沒有信心的。
這便是典型的「執行無能」,論文很重要,可越重要,我就越害怕,當時的我認為:比起失敗來講,不動筆就是最好的。
199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發表了一篇論文,叫《拖延與順從》。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個月,才把一箱早該寄出的衣物送去郵局。
你看,就算是世界公認的天才也難逃離拖延的命運,比起缺點,拖延更像是基因里存在的某種可能,是從天才到普通人都擁有的人性的一部分。
樊登在《讀書是一輩子中》說過:我們人生最需要克服的阻力是「慣性」。我們之所以會拖延,恐怕和我們的習慣脫不開關系。
周末計劃寫一篇文章,起床后刷刷微博看看新鮮事,再看看朋友圈有什么動態;
吃過早飯綜藝更新了,先看吧,看完再寫;
不知不覺到中午,快吃午飯了,現在寫一會就會被打斷,下午再寫吧;
下午有點困,精神不好寫作沒靈感,小睡一會再寫;
睡醒后又重復早上的步驟,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
想必每個人都經歷過類似的場景,當我們習慣了刷微博、看視頻、玩游戲這種最小阻力事物的存在,我們便自然而然覺得這是正常的,這就是我生活的常態。
而突如其來的改變(寫稿子)雖然是好習慣,卻讓我們不自覺抵觸這種反常的改變。
也就是說,自律的人之所以自律,并不是因為他們天生自帶抵抗拖延的Buff,而是把健身、讀書、寫作、學習這些事養成了習慣。
當這些好習慣組成每天的生活時,要他們突然放棄這一切去沒日沒夜的玩游戲、看視頻,他們也會不自覺的抵觸,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想要過每天充盈富有能量的生活,就需要先養成好的習慣。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對眼前的生活習以為常,連這種「需要」都沒意識到。
首先聲明,改變拖延是一個漫長又細碎的過程,不是今天讀完,明天做完,后天就能變成自律精英。
如果想一點一點掌控生活,逃離拖延帶來的惡果,就需要每天多注意當下的動作,有拖延的苗頭及時糾正。人的后半生在習慣中度過,而前半生都在培養習慣,漸漸地將這種爽快的生活培養成為習慣,后面就可以盡情享受該有的快意人生。
1)少做半衰期短的事
半衰期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學提出,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數原子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半衰期越短,衰變的越快;半衰期越長,衰變的越慢。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只關注一件事情在發生時帶給我們的即刻好處,而忽略了這種好處是否可以持續下去,產生長期的效果。
就拿玩游戲來說,玩一把游戲,我們能享受到游戲帶來的愉悅體驗,可一旦脫離游戲,這種體驗會迅速消失。為了繼續享受這種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玩下去。這樣看來,玩游戲就是一件短半衰期的事。
同理,看綜藝視頻、瀏覽微博、透支消費、狂吃一頓大餐,這些都屬于半衰期短,無法為未來帶來益處的事,如果不加節制甚至會帶來危害:長期玩游戲導致近視、透支消費資產負債等。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那些可以累積效益,能持續影響很長一段時間的事,例如背5個單詞、看一頁書、做30分鐘HIIT等。
哪怕這些事當下帶給你的收益很小,甚至感覺不到,可只要它們存在的半衰期夠長,就能一點一點積累,成為未來成功的一塊塊基石。
2)提高逃避的成本
正因為我們在面對近期計劃時容易「抄近路」,做最小阻力的事,因此,我們可以提高逃避成本,直面當下目標。
該學習了卻想玩游戲,就把游戲卸載、手機關機。該工作了卻想躺著,那就去圖書館、咖啡廳,遠離休息的場所。
這種方法雖然麻煩,卻提高了逃避現實的成本,就算游戲可以下載,可手機要重新開機,下載又要20分鐘,拖延的便利性便降低了。
3)學會休息
要知道,「休息」和「散漫」完全不是一件事。大家都說,人與人的差距,產生在工作之外的8小時,這句話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8小時外的休息時間,如果用在「散漫」地玩游戲、看劇上,我們只是在「被動式休閑」,就像無力的巨嬰,別人塞給我們什么,我們就吞下什么,不僅休息質量差,還毫無營養。
而主動式休閑是那些需要花點心思、動動腦子才能享受到的休閑,比如看書、運動、繪畫、閱讀等。
美國心理學家指出,人在活動時會產生「心流」。在「心流」的狀態下,人們的精神高度集中,精力完全投入到當前的活動中,甚至會忘了自己的存在,產生高度的興奮和滿足感,「心流」是一個人在生活中的最佳狀態。
而「心流」的產生,便多存在于「主動式休閑」中。人們如果能將業余時間用在閱讀、運動、藝術等創造性活動中,便具備了感受「心流」的可能。
如果休息時無所事事,只會精神空虛渙散,人變得懶懶散散,對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4)有計劃地拖延
在沒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前,可以先用有計劃地拖延改善現狀。
例如計劃這周五要讀完的章節因為拖延有不能完成的可能,就計劃周六上午讀一半,周六晚上再讀一半,比起之前的計劃,讀完章節的時間晚了一天。
被動拖延的大腦只是在努力遺忘、忽視,讓自己完全不去想當前的任務。而有計劃地拖延,會思考和標記這項任務更適合的執行時間,再一步步執行。
最后,粒粒想說,從不拖延的人確實難找,而事事拖延的人也很罕見。終結掉拖延對你的干擾,你就會在需要的時候盡快地爆發出潛力。
思考拖延的深層原因,再通過正確的方法采取行動,每個人都能和拖延說「再也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