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隨便找個理由,向情愛的挑逗、命運的左右,不自量力的還手,直至死方休。
? ? ? ? ? ? ——李宗盛《山丘》
漸漸的我好像能夠感知命運的輪廓,
就像8年前填報的志愿,早就注定好我這一生的命運軌跡;
就像20多年前我出生的那個東北邊陲的小鎮,也似乎早就決定了我的思維方式和人生高度;
就像40年前的改革開放,也注定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和這個時代下人民的命運。
那是在時代的背景下被安排好的命運和生活,是一個又一個被動選擇連綴起來的充滿妥協的人生,你不能決定在哪里工作,在哪里生活,甚至是和誰在一起,心中憧憬的詩情畫意被現實殘酷地撕碎,你不僅慢慢失去了對生活的控制力,反而還被生活死死地控制住了,你沒有還手的能力,也同樣沒有還手的余地。
這就是我這幾年真切感受到的東西,這就應該是人們所說的命運吧,我領教到了它的威力。
隨著珍貴的東西一樣一樣的失去,看著自己生命里所剩無幾的歲月和自己身邊所剩無幾的人,我最后還是決定不自量力的還手,為了浩蕩歷史洪流里真正溫存而珍貴的東西,為了我這渺小而難得可能明日就行將就木的短暫生命,為了為我付出青春年華而含辛茹苦的父母親人,或者只是隨便找個什么理由。我知道總有一天我會被生活打敗,可是我還是向生活的控制和命運的左右,不自量力的還了手。
2018是中國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個人命運里的轉折年。在這一年里,我做出了自己個人意義上“改革開放”的重大抉擇。
改革是拋棄存量的自我完善,開放則是到更加廣闊的舞臺去交互。
因為在那些命運的軌跡里,總會出現一本書,一些人和一些經歷,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了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讓我鼓起勇氣,站在當時當下的歷史背景里,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我很感謝西安,那是我開始閱讀中國歷史的起點,以長安為中心的“秦漢唐”之開闊與恢弘,讓我在歷史的字句里壯懷激烈。
從這里開始的五年,我閱讀完從秦到清兩千多年的歷史,除了循環往復的歷史橋段以外,對照著《中國歷史地圖集》,我記住了一個又一個地名,同樣也記住了一個又一個“挽狂瀾于既倒”又或者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莫名的就對那些崢嶸歲月神醉情馳,對祖國的河山無限向往。
一個又一個專題游,讓我知道遼西走廊沒有河西走廊底蘊悠長、恢弘壯闊,讓我知道絲綢之路遠比茶馬古道影響深遠而驚心動魄,讓我看到了穿越茫茫戈壁的青藏公鐵路與爬升世界屋脊的川藏南北線一起緊緊連接著世界的第三極,這是穿越三江并流的滇藏線和跨越可可西里的新藏線以及橫穿亞東山口的印藏線所無法比擬的;
我知道妙香佛國傳不過北緯50度就會向南折返,尋著信仰與佛陀的足跡,我發現大同的云岡石窟是魏晉皇家的信仰,洛陽的龍門石窟是盛唐時期武則天個人的威儀,而到了敦煌的莫高窟才記錄了“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民間佛教信仰,這與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一脈相承;
《格薩爾王》里面記載的是藏傳佛教的英雄史詩,但卻看不出藏地人民信仰虔誠的端倪,只有到了高原你才能夠明白自然與人間的苦難反襯出人類的渺小與脆弱,到了云南你才能看出南傳佛教那異于中土的珠圓玉潤和金碧輝煌。在這些文化交織里,有地理交通的聯絡與阻隔,也有被流放王朝的興衰與曲折。
我知道黨項人的西夏王朝在中國恢弘的歷史里只能說是曇花一現,然而一個小弱的民族卻能在三方勢力的夾縫中發展壯大,創造了文字與文明,足見難能可貴;同樣我也看到了在中國山河阻隔交通不便的巴蜀滇黔區域里,留存著由來已久的土司制度……
除了探索,我還想看看那些詩詞歌賦里對應著的山川古跡,看岳陽樓外的范仲淹先憂后樂,看滕王閣上的王勃如何寫出流傳百代的雄文,看黃鶴樓上消失的黃鶴,看雷峰塔上朦朧的西湖,看廬山的夜雨和三疊泉的水霧,看長白山上沒有青銅門的天池,看峨眉山金頂那并不少見的行人,看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留存的干尸,看渣滓洞里參禪悟道的古人,看都江堰是如何做到的“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看雅魯藏布江的C字彎如何切開喜馬拉雅山脈引入印度洋的水汽造福“日-拉-林”的生靈,看深秋喀納斯的初雪和金黃,看隆冬九寨溝里景色無雙,看冬天額濟納旗的蕭索和荒涼,看南靖的客家土樓,看仁化的丹霞地貌,黃果樹瀑布里唱著的一番番春秋冬夏,見證的還是一場場酸甜苦辣,看滇池的平地波瀾,看霞浦的金色灘涂,看鼓浪嶼的清新文藝,看普者黑的秘境桃園,看武隆仙女鎮的天坑地縫,看廣元朝天鎮的金牛棧道和明月峽,看天涯海角熱帶雨林,看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看三山五岳大江大河……
等這些都看完了,我才知道書上寫的和實際并不是一回事,而是千差萬別,甚至絲毫不同。我才知道歷史也在不斷地演繹中失了真,流傳后世的往往都是人們熟悉的邏輯和愿意相信的東西,書里的幻想和真實的殘酷往往反差巨大,但是終究還是要面對現實的茍且,不一樣的只是在心里多了那么一點向往和遠方。
我從現實中慢慢走進了歷史,又在走遍中國的行程里慢慢回到了現實,兜了這么大一個圈子,我才知道我所熱愛的中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中國,這里面有燦爛也有傷痕,有驚喜也有沉悶。
可是還是要鼓起勇氣看看更加跌宕起伏和波瀾壯闊的現代,看看比較優勢理論下分工與貿易是如何給中國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看知識產權的確立和公司治理模式的不斷創新是如何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帶了更多的新問題,看正邪交織一起的現實里是無論如何也分不清善惡對錯的,看激蕩四十年里正義如何戰勝邪惡,又或者說邪惡又是如何戰勝了剛剛取勝不久的正義,看一個又一個關鍵節點下,我們如何艱難抉擇,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看歷史洪流里個人的渺小脆弱,同樣也面對挑戰有所作為。
如果說中國最壯美的景色在新疆西藏,那中國幾十年來最壯美的人文景觀則在以東南沿海為中心向中原輻射的扇形區域,共和國長子守成不變的惰性還在讓它快速衰弱,而遠離中心面向世界的口岸卻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煥然一新。
我從閉關鎖國的境地里掙扎著回到真實的世界,從父母親人的肩膀上接回本來就屬于自己承擔的那份責任,帶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忐忑,帶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思考,同樣也帶著生命對死亡的不安與焦慮,我決定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我知道我并沒有準備好,但是哪里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呢?又或者真的有準備好的那一天,可是我的父母早就不在了,我已經沒有了來處,只剩下歸途,而我珍視的人那時候也早就散落在了人海里,我又將為誰表演,或者說又能與誰分享我的喜悅呢?
我只知道如果死亡在明日來臨,那我今日還是會這樣行事,無愧于家國大義,無愧于自己忠于的追求,也無愧于父母親人的恩情。熱烈透徹,坦坦蕩蕩。
用一只眼睛觀察著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凝視著自己。
人生百年之后,最后留給自己的會是什么呢?
無非就是一些經歷和感受,這里面有悔恨有感激,有遺憾也有幸福,有痛苦也有歡樂,有希望也有無奈,這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沒什么不同。我只是希望等到我無法繼續書寫自己故事的時候,回望這一切,能夠少些悔恨、多些感激,能夠少點遺憾、多點幸福,能夠讓自己少點痛苦、給別人多帶來些快樂,能夠讓自己少些無奈、給更多的人帶去希望。
人生值得不值得都只有一次,即使你在昏暗的人生軌跡里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即使你在痛苦的煎熬里感受不到生命的溫暖,即使你碌碌無為在擁擠的城市抑或在空蕩的曠野經常感到無力與孤獨,也請你務必再堅持一下,因為生活為了證明這段經歷的灰暗,始終都要拿出一段輝煌與成就來襯托你低迷的曾經。
而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它的每片羽毛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半夏長安
2019年1月6日下午于成都
共90余篇文章,瑣碎的記錄著旅行途中的生活點滴和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