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可以有預期!
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太快,快到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定格在你不曾預料的樣子,就像孩童模樣的漸變過程,竭盡全力睜大雙眼凝視,仍沒有辦法抓住時光的魔法,忽略了軌跡,只有結果。
有時候靜下來,跳出自我認知的固化,以旁觀者的角度窺探自己一番,還真是感慨萬千,然后不由得唏噓:
“我才不要活著她這副鬼樣子”
“這大概就是完美人生吧”
“再努力一把,我覺得他可以更好”
“她的工作太糟糕了,盡管生活還不錯”
“這應該就是中年男士最常見的狀態吧”
“她遇到的這些問題算是棘手問題嗎?”
“職場政治太累人,換個環境沒準兒她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既然這么無趣,真不知道她還在堅持什么”
“如果我是她,我會………”
以第三人設看待自己,或許會更清晰一些。
我們經常對未來的自己感到好奇,會有一個期待值,這可不僅僅是面對HR提問時的刻板回復,而是理想化的預期。5年后,賺夠房子首付;升職做到公司中層;告別單身;辭掉現在的工作,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實現財富自由…….是不是想想都很美好,生活不要太幸福,有預期總比沒有的好,能不能朝著目標爬行這大概是個問題。當然還有一種糟糕且非常常見的狀態,算是人性的惰性吧,總是悄然無息的腐蝕著我們本就不怎么堅固的靈魂。
這種情況大致就是不是很滿意自己的現狀,又單純且毫無理由的認為事情總會朝著好的一面發展,過幾年自然而然的就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非常不理性的自動屏蔽掉期間自己需要付出的成本,一言蔽之,時間會給你幻想的一切。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沒事兒,以后就好了/總會有的…..”
適用的場景簡直不能再多!
“總是不漲薪“
“沒事兒,過段時間就漲了”
你不提升自己工作的戰斗值和稀缺性怎么漲?
“感覺自己要肥死”
“沒事兒,總會瘦下來的”
是要等到脂肪感受心靈拷問而懺悔,從而自我了斷嗎?
“我什么時候就能做到公司中層了”
“沒事兒,過幾年就能了”
熬到其他人全都離開這家公司不失為一種方法。
“還沒有體驗過初戀的我一眨眼就到了晚孕的年紀”
“沒事兒,總會遇到適合你的”
可能另一個坐在沙發上的人也是這樣想的。
你會發現有太多各種各樣的事情被“沒事兒,總會好的”腐蝕掉,轉頭把問題拋給時間的不在少數,至于解決方案誰會關心。有一種麻痹效果超級一流的精神安慰劑就是“即使這是個問題,但是我選擇性回避,自然就會減少困擾”。
回避問題不會心煩,解決問題才會心煩。
所以,一味的回避你也永遠不會知道自己下一秒活成什么鬼樣子。
說回對自己未來幾年樣子的預期其實有一種很便捷的解決方案,可以讓你現在就看到未來的自己。我稱之為人物映射,簡單說就是你總能在身邊找到一個N年后的“自己”,可能是設計部小白,也可能是市場部大佬Aaron,當然這種情況是在你現有狀態不做大改變的前提下,現在狀態下他們就是N年后的你,所以不必對未來的自己感到好奇。如果不滿或不安于現在的映射,那就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映射。
“如果從現在開始學習設計,那么現在的Devin就是5年后的我”
“我距離項目經理毛毛還差了50個項目管理的歷練”
“我覺得我要活成葉子,廣交朋友刻不容緩”
.…….
誰都不會成為另一個誰,但可以預期自己將來的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