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分隊第六彈活動路線:
BAKER&SPICE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
圖片/林小瑤、Silence
文字/Nuwanda、Silence
Nuwanda
2016年12月17日,面包小分隊第六次活動,2016年的最后一次。我又第一個到了約定的店外,得知她們都還在路上,于是站在門口整理了一下情緒,選了一個劇本,風塵仆仆地走進了店。柜臺很敞亮,服務員的聲音很清脆。要了一個蘋果塔和一杯熱巧克力,占了一個2人座。也許位子太靠里,連不上網絡。故作鎮定環顧四周,很多人。美林發來消息問我狀態怎樣,說馬上趕到,我的心里稍感安慰,又覺得自己太沒用。
蘋果塔冰冷苦澀塔底硬又棉,熱巧克力不甜不苦一張路人臉。心情郁卒。好羨慕坐在長木條桌邊侃侃而談的人們,外國人寬大的骨架稱著木桌恰到好處,中國人坐就稍顯局促,想想霍比特人用人類家具的感覺就可以了。
換了四人座,混亂中服務員收走了我還沒有吃完的東西,也罷,不用糾結是吃還是不吃了。美林總是很美,每次看到她,每次看她朋友圈的美圖,我的心就像是進入雨季的森林。為了安慰我點錯食物的郁卒,林和S都把自己點的好吃的面包蛋糕放在我的面前,“一口一口吃掉憂愁”。午飯時間,煙熏三文魚法棍三明治之類的,算是扳回一分。我像是戀愛中的少年,把魂丟在了11月的小巴黎,無心眼前的一切。
午后的節目是看展覽,很多神秘學符號學的東西,好看,不少視頻影像,做作,互動的作品充滿想象令人驚喜。
趕場子似的我們散了。我和林去聽音樂會,S去吃大餐。音樂會上我睡了一會兒,順便驚訝于身邊琴童們扎實的童子功。突然想起一個故事:一個父親為了讓女兒更好地學習溜冰,送女兒去了加拿大之類的地方,朋友說至于么,父親說的大意是中國孩子只是襯著音樂學溜冰,外國孩子是在享受藝術。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钡却藢⒔粋€月的回憶,不知幾分真假。拖延才是不歸路,以后要及時做功課。
Silence
面包的文字和圖片已經奉上,我來寫一下關于雙年展的見聞吧。(藝術作品含義豐富,以下的分享均為我的個人理解。)
這個行為藝術在展現的是“禪”。一個人用極慢極慢的動作在掃地上的沙子。說是在掃,卻只是在掃,而絲毫沒有掃干凈、掃完的意思,甚至可以說,只是在掃,卻掃出了美。
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蕩下來一個像靈擺一樣的尖頭,在這個圓形的沙堆中不斷轉變方向畫出曼陀羅的圖案。我好奇的是,為何能量沒有耗盡?為何可以擺不停?
這個影片中,這位藝術家坐在被親朋好友圍著的床邊,以一位人類學家的口吻來分析和講述他自己的身體,周圍的人看著他不說話。對身體非常非常客觀的描述,沒有個人情感,沒有關系互動,沒有社會約束——人好像就是這么一個客體來著??墒?,這樣的意義何在?
這幾幅作品是《國王系列》,創作背景是印度歷史上的政治動蕩時期,畫面描繪出原始的恐懼與不安。
大家躺在地上觀看天花板上的這個圓形屏幕,當我躺上去的時候,出現了這個八卦的圖案,配合著低低沉沉的幽幽的催眠式的聲音,很微妙的感覺~
偌大的兩面墻,這些人聚集在那里看什么?原來在那個墻角的燈光處有一幅手掌大小的作品。
其他一些貼滿墻面的腦洞畫面。
隔著一個墻角的情書——世界上最近的距離就是文字,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墻角。
把一本書的每一頁按順序貼滿墻面,一頁一頁看,是什么感覺?
《少數人的恐懼》,很感興趣的一本書。
這是三個像人的拖把?還是三個像拖把的人?
看完展覽出門,已經夕陽西下啦~
整個展覽給我的感覺是:藝術家和瘋子就是一線之隔。
圖文/面包小分隊
三位80后的女生,用文字和圖片,記錄面包與美食,分享藝術與生活。
本文收錄于《面包小分隊》文集,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