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生活與工作
在畢業之前,所做過的“任務”基本就是學校要求的作業與考試,基本沒有怎么嘗試過其他的一些“任務”目標。基本不理解如何才算是做好一份工作。畢業之初,一直在找尋“好的工作”狀態和“好工作”的一些衡量點。
曾想的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界限還是要有的。漸漸地發現,似乎工作和生活并不能完全分開。雖然我并不贊同像有些人將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分得絕對明晰,但工作和生活的模糊界限,讓我處于別扭的一種狀態。時代快速地發展與變革,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種工作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很快我就想通了,以現在這個時代交雜的協作關系和極致效率、體驗的追尋,沒有必要去區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至少在時間維度上是難以也不必去區分的。
工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工作。用良好的心態與心智去面對,所有的事情是人生的一場修行。在眼下的階段,人生修行更多是以工作的方式進行。
很多時候我都在問自己:“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嗎?”“我的人生甘于如此嗎?”。答案幾乎總是否定的: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我不甘于平凡。
那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呢?連續思考了兩三年,我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現狀令我感到焦慮,對眼前當下有游離,對其他未來心有念念,躍躍欲試。我也的確做過許多嘗試,辭職換工作,走馬觀花式地關注各種新興信息。從研發工程師到銷售工程師,地推銷售、銷售管理、綜合管理,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創業公司,從科技研發公司到IT設備方案公司、O2O新模式公司、新媒體創業公司、智能軟硬件創業公司...住的地方從南山到寶安、龍華、羅湖,再到南山又更換了2次...中途還有小半年是被派到廣州常駐工作。換工作有些是“心向往之”的想嘗試,有些是機緣巧合的想“拼搏一把”。換住的地方基本是因為換了工作地點,原則上是要遵循工作地點與住的地方之間:步行不超過20分鐘,以免浪費太多時間。
同時回望身邊同學,有人讀研讀博,有人在美國,有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有人已買房買車,有人已結婚生子...漸漸地,我發覺自己不應該花時間去評判當下的生活與工作,重要的是只需認真投入地對待當下并保持對更好未來的追尋。
這點感悟似乎早就有之,我也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能認真做事的人。然而,此前并沒有深刻理解這個道理,也沒去把握其中的微妙差異。這也導致自己的精力和情緒并沒有完全地用在:做好當下,追尋未來。
過度地聚焦于評判當下工作狀態,會造成無畏的浪費。常常聽人說,“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這份工作我覺得沒有體現更大的價值”...于是工作是否飽滿與全情投入便不再重要,潛意識里有個理由:反正這不是我想做的。
也許你會說,我從來都不是草草了事的人,還是會認真做好當下工作的。但當你有了這種想法后,很大概率上你是不會投入100%精力的,以及絕對概率上你是不會100%歡喜的。也許你又會說,我不投入100%精力,是因為要花些精力去尋找更喜歡、更合適的工作。
因此,評判當下的不好,不是作出更佳行動的本質原因,它只會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帶來更好行動和心情的是追尋更好的未來。想明白了這點,便不要去過度關注和批判當下的不好。當下是我們過去行動帶來的結果,批判當下,猶如想要改變過去的行為,那是一種毫無可能和必要的事情。
最好的生活和工作,只是一種追尋的狀態。對當下的不如意閉口不提,把全情的力量放在當下的好與未來的更好。無論今天心情怎么樣,你都要用良好的心態面對和處理今天的工作。不管現在的資源和能力是否足夠,你都要想盡辦法、全力以赴去完成承諾的約定。面對需要處理的問題或要達到的指標,沒有經驗不是借口,團隊不給力不是理由,覺得公司有問題更不是關鍵。
一份工作,沒有本來的好與不好,它取決于做這份工作的人。或者說工作沒有好壞之分,重點也不在于人們的評判。不過工作的價值是有大小之分。一份工作的最大價值體現,前提是把它做好。我們需要用職業的狀態去對待,才能做好工作。所謂的職業,就是無論你喜歡與否,也不管你能耐大小,你要能隨時進入應有的崗位角色和狀態。
保持你最職業的一面,即是最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