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有更文了,在于自我狀態的調整。之前的文章都有想給一些人關注的動力,而后卻沒有了。后來發現寫作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一個過程,推翻自己,重塑自己;寫作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寫作亦是個養心的過程,告訴自己,沉下心來。
透過這半年的經歷,在看過去的很多事情,發現其實都很矯情。因為這份矯情也會讓他人曲解了用意。后來再發現,學生時代的煩惱都是自找麻煩。社會上的那都是要命的,誰也不容易。
所以我們有了所謂的眼前的茍且,向往遠方的詩意。而這種詩意是否是我們對于現實眼前的一種逃避?這樣的短暫逃避又是否真的能夠填補內心的失意?后來漸漸地發現,不論眼前還是遠方都是一種心態。一句很是俗套的話:美,到處都有,只是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還缺乏感受美的心靈。
前段時間開始重拾英語,花了一部分錢。這次回都學習英語時發現另外曾經的小夢想:比如做一個小木匠,比如寫一手漂亮的書法,比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每次學完英語下午時間有很大的空白,晚上又要有安排。所以那段時間就在經常匆匆路過的地方游蕩徘徊,這是一個感受真我、尋找真我的過程,也是一段接納自己的過程。在萬千世界里來感受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渺小來給自己呈現最真實的一面?;蜓凵裼坞x,或面無表情,或走走停停...
1
第一次游蕩的時候發現了一些玩物:文玩核桃、菩提。開始了解菩提,從了解它來解除了內心的第一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一朵花就是一個宇宙,一個人身也是一個宇宙。萬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觀世界或宏觀世界,都是一個世界。對于生長在花里的細菌來說,那就是他們的地球。對于生長在地球之外的比我們更宏大的生物來說,我們的地球就只是一個球,或皮球或乒乓球。
當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糾纏于佛的外表,不會以聲色行為等見佛。
萬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卻沒有發現,平凡人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看見罷了,所以一樹一菩提。
當我們有了宏觀和微觀隨時轉化的眼界時,你就想開了許多的事情,不計較許多的事情。你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大千世界一株花朵上的螻蟻而已。
當有了萬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當你意識到萬物和自己的歡樂與痛苦時,你就會寬容和滿足,不計較那小小的利益得失了,也不會再存在所謂的不甘心、舍不得、放不下。
從理性的思維來講,似乎給我開了一扇大門。
2
第二次游蕩,發現了木匠這個工藝,這一次成為了接近內心的第二步。
接觸了木工自己便動手做,做的過程中師傅夸贊很是有耐心。聽到的稱贊很多,唯獨這個稱贊似乎有幾分受從若驚。從把一整塊矩形的木頭用鋸子一刀一刀的形成形狀,再一層一層的打磨,整一過程花了四個小時(一般是兩個小時),不懂的就問師傅,不會的就請師傅做示范,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作品。而后這一技能漸漸的進入我的生活。這是一個可以讓人認真起來的過程,喜歡認真的自己。
3
第三次游蕩,無意的緣分的結識了一位書法老師,這讓我開始接受自己的內心。
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有“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的美譽。書法對于我來講從小就接觸,從小就喜歡,從小開始就寫的很丑,但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是一直以來的夢想。
而就在那時就向老師討教,先是向老師學習了書法的理論知識,糾正了我們對于書法評論的“好看與不好看”的膚淺的思維想法,而書法的美并不在于書寫表面的好看與否,需要我們去剖析他、欣賞他,慢慢的感受他,重視他、把握他的細節和節奏,如行云流水般的一幅畫作,是賦予他生命的一種意境,一字一命一氣質。
而他也成為了我每天查詢、解剖、書寫、修正、討教的一個靜心學習的過程。
這一切的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門關上是為了杜絕小人,打開門的都是有緣人,緣深緣淺在于你的決心以及我的接納。
其實學習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讓自己閑下來,因為閑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它會清空你的思緒,腐蝕你的內心,讓你往消極的漩渦一落再落。
今天所做的這一切都會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