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質的定義并沒有完整的訴說。如同科動物或說相鄰近的生物它們的情質是否相似,人類不同的文明或者不同的社會狀態(tài)人們的一般性普遍情感情緒是否相同?這一切的問題因太過宏大而過于遙遠,所以就暫且略過。
? 貼近人們的生活來說,情質的影響可謂是時時刻刻,之所以用時刻這個詞,是因為方方面面這一定義已經太過狹小,不足以將情質的影響完全的包裹。如果對于這句話——這句關于時間與空間上的模糊意象能夠輕易的理解,那么下面本該放到本文后半部的敘述,讀者讀起來就輕松多了。
? 其實對于知道情感和‘理解’的關系,或者了解情感與‘觀念’怎樣相互影響的人,這里的這小段分節(jié)完全的是種贅述。但為了并不嚴謹求實的本文相對嚴謹,也只好先提前討論一下,情感對于信息傳播的影響。
? 當然,這里的‘信息’并不是所謂的專業(yè)術語,或者說,本文理解的信息是指:藝術、知識、思想和觀念。也許這樣說會讓人發(fā)愣,但觀念在一定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傳播,而且在特定的形式上還會廣泛蔓延,因為‘信息’的傳統(tǒng)含義就是一切可傳播的事物正在傳播。因此,能用言語或者各種形式表達出來的觀念和思想,都可以通過傳播而成為傳統(tǒng)的信息。而且,不管是邪性的還是正直的,繆錯的還是理性的,只要是處于流動,它們的傳播范圍都有特定的人群傾向,以及這特定人群中一定的人數的認肯。當然,這并不取決于人們的背景文化,年齡信仰,道德學識,甚至兩個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歷完全相同的人,在下一刻的思想觀念接受上仍有著截然相反的差別。而導引這種差別的或就是情質。
? 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解釋最簡單的事物,而最簡單的事物才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根本。情質為什么會影響觀念思想的傳遞,因為觀念思想也含有情質的影子。這樣說可能過于狹隘而難以讓人認肯,那只好再這樣說一下:任何人為創(chuàng)造、人為理解以及人為認肯的事物,都在客觀上存在著人的情質。
? 所謂的人為理解也就是指‘個人理解’。兩個詞似乎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整個人類的理解范圍和性質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指‘個人理解’,即每個人在理解事物上都是在進行自己個人的理解過程,而這種過程的理解的結果在社會中的優(yōu)勝劣汰后,就是人類的理解范圍和性質,所以在‘個人理解’這個詞的概念不能表達時,也只好用就‘人為理解’這樣的話。
? 對于觀念思想里是否含有情質的影子,這一小節(jié)并不討論,但假設有的話,大眾普遍的認知給予個人的認知慣性下,(注1)人們通常認為情感只會產生情感的共鳴??杀疚恼J為,情質的存在在思想觀念的被接受中,并不是源于情感的共鳴。共鳴只是讓某種思想或觀念接近或親近被接受者,以而讓正在接受的思想觀念快速的接納。而思想觀念中的情質的運動規(guī)律在接受的個人的情質上的合理性,才是影響思想觀念的傳播的主要動因。
? 任何常見的、普遍的,適應性的事物都會被稱為合理。也就是說,想要‘合理’,接受者就必須有自己的情質的定格或坐標、以及情質的流動狀態(tài)和走向。當兩者的情質的規(guī)律、狀態(tài)并運動及走向相契合或相似時,不管思想觀念的內容是什么,在接受上,接受者已經接納了三分之一。
? 或許這里的概括過于空泛而沒有什么裨益,那就實例而言:當人去讀明知道是虛構編造的小說還是會感動或撥動心弦,就是因為小說里的情質流動狀態(tài)逼真,或應該說讀者認為逼真,所以才牽動讀者的情質流態(tài),以而在看完小說后,并沒有什么思想觀點上的獲得時,仍是有著自己思想觀念上因看完的這部小說而微微的變化。
? 當然,有人會說上面的所敘是‘共鳴’的效果,那么,當有人看完了一部為為善勇于犧牲的小說后,卻在書里那種壯烈激昂的氛圍下產生了‘好人不長命,壞蛋享天年’或更甚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念,又是哪里得到的‘共鳴’呢?
? 所以前面說的‘契合’和‘相似’,并不是指觀念、思想甚至情感或情感活動上的契合和相似。而是(接受者)情質的流態(tài)有無認為思想、觀念中的情質的運動規(guī)律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