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口才好,實際上指的是自己說的話能巧妙地講到別人的心坎里去。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能輕而易舉地從別人嘴里套出話來,也算是口才好的一種。
而至于怎么做到這一點,《掌控力:讓所有人對你講真話》這本書可謂是展示得淋漓盡致。
(就是這個啦)
你就聽聽這個名字,“讓所有人對你講真話”。
簡單粗暴硬梆梆,直擊要害。
想不想聽你女神的真實想法?
想不想聽你男神的真實想法?
想不想聽你教導主任的真實想法?
通過《掌控力》里教給你的溝通方法,只要你練習得當,這些基本上不成太大問題。
畢竟這個方法最開始是拿來審訊間諜的。
因為《掌控力》的作者總共有四個,分別是菲利普、邁克爾、蘇珊、彼得,前三位是美國國安機構的資深長官,最后一位是一個資深記者,曾經為數百位公司高管提供訪談服務。
精英團隊,誠信經營,品質有保障,讓您買得放心看得安心,用了之后開開心心。
他們提出來的方法,就是瞬時思維審訊方式。
關鍵詞有兩個,一個瞬時思維,一個是審訊。
首先第一個,瞬時思維。
瞬時思維指的是,施加者在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替換受眾試圖聚焦的因素,將其注意力聚焦在施加者所需要的方面,施加者將受眾決策時考慮的因素限制最少,轉而關注其他,或者至少將這些因素重新排序,這樣施加者希望受眾關注的就能置頂。
而瞬時思維的基礎,就是概念流動力,也就是能夠立即轉移他人思維方向的能力,可以讓這個方向,順著自己的心思變換。
舉個例子——電視購物廣告。
為什么電視購物那些廣告那么魔性?
什么八星八箭,什么只要九九八一次帶回家,唬得觀眾一愣一愣的。
很多人就著了道,腦子一熱,就買回來一大堆有的沒的東西,然后就開始肉疼。
為什么在電視廣告面前,有那么多觀眾都那么聽話,讓他們買,他們就心甘情愿去買?
他們為什么就那么聽話?
究其原因,就在于上面提到的瞬時思維。
瞬時思維四要素在電視購物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1.抵御外界影響的脆弱性:看廣告時,我們處于劣勢,因為信息是單向流動的。我們不能提問或質疑。因此,營銷者就是我們所有數據的唯一來源,我們只能據此做決定。
2.重復:心理學上有個真理,也就是聽到某件事的次數越多,就越有可能接受它,或者至少敞開思想,接受這一可能性,正所謂“謊言重復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而廣告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視覺圖像的重復,不斷闡述產品在不同環境、由不同個體使用時的狀況。
3.獨立思考的缺失:有多少次,你打開電視的目的就是要看一些廣告,然后買一些你從未聽過的商品?應該不多吧??磸V告的行為本身,并非你自愿和主動發起的。
4.結果的滯后性:營銷者往往不會讓你拿起支票簿,或者拿出信用卡,這是有原因的。他們只會讓你打個電話。這有什么害處呢?其實,如果你在接下來十分鐘打進電話,他們往往會提高優惠。
瞬時思維最牛C的地方就在于,它會逐漸壓縮對方的思維空間,最終只在對方面前鋪開一條長廊,對方別無選擇,只好一往無前。
而這條長廊的方向,正是由施加瞬時思維的你,來決定的。
換而言之,只要你瞬時思維,以及配套溝通技巧運用得好,那么從理論上講,你想讓對方思路往哪個方向延伸,它就能往哪個方向延伸;你想讓對方按照這個思路講什么話,對方就能按照這個思路講什么話。
口才表達之前,一定是經過預先設計,用瞬時思維來當自己的指導思想。
而這個溝通技巧,就是上邊提到的第二個關鍵詞:審訊。
提到審訊,你腦海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蝙蝠俠:黑暗騎士》里,知道兩條人命只能活下來一個,勃然大怒的蝙蝠俠審訊不瘋魔不成活的小丑?
是《權力的游戲》第五季里,眾目睽睽之下,被親生姐姐控訴審問的,面容充滿悲憤的小惡魔?
還是《解救吾先生》里,明知自己窮途末路,然而吃個餃子都能霸氣側翻的王千源?
或者是其他一些具體的東西,比如禁閉幽暗的房間,寒意無比的光線,冰冷的桌椅,以及兇神惡煞的審訊人?
總而言之,在人們的傳統印象里,審訊一定是可怕的,要么笑里藏刀,要么面目猙獰,要是我們是被審訊的人,我們一定會認為審訊我們的人,他的使命就是毀掉我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百般抵賴,明明自己是吃雞MVP,卻說自己從來都沒碰過98K。
那如果我們是審訊者,我們一定要采取這種強硬手段嗎?
當然不用,否則就會激起對方的逆反心理,自己想讓對方聽進去什么,對方偏偏就不聽什么。
再說了,要是一味強硬,瞬時思維這個大殺器就派不上用場了。
有些時候,傳統印象就是固有印象,固有印象就是古板印象,古板印象就是不合時宜的印象。
《掌控力》里提到的審訊,實際上指的是誘導。
在這里,誘導用得好,口才自然就會好,因為你能引導對方順利講出你想知道的話。
總結來說,這種瞬時思維審訊手段中,瞬時思維是誘導手段的基礎,誘導手段是瞬時思維的外化,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具體來說,誘導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獨白。
獨白的核心是尊重。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樣,一講到審訊,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想到對抗、仇視與敵意,因為審訊者和被審訊者之間隔著楚河漢界。
灰太狼要吃掉喜羊羊,但喜羊羊偏偏不讓他吃。
一個吃肉是剛需,一個不被吃是求生欲。
矛盾就是這么尖銳。
然而我們要用的溝通方式并不是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審訊,而是誘導,或者說是引導。
一詞之差,卻增加了許多柔和,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我們的身份定位并不是一個對立者,而是一個合作者。
這就引出了獨白方法的第一招:
把“你們”變成“我們”。
這實際上意味著立場的轉換。
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需要有同理心,需要換位思考,把自己代入到對方的立場上。
不要只提出你自己的一家之言,而是要投其所好。
比如,講話時多說“我們應該怎么辦”,或者是“咱們應該怎么辦”,而不是用一種全然置身事外的態度來表達。
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
對方的立場到底是什么?
或者說,對方的“好”,究竟是什么?
順理成章地,引出了第二個獨白技巧:
對任務進行充分準備
進行準備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積極實踐,另一種是信息收集。
1.積極實踐:讓自己成為專家,而不是依賴專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為任何場景做準備時,實踐訓練是無可替代的。正如你不可能僅靠著一本外科醫學教科書就操刀外科手術,你也不可能僅憑看這本書或其他類似書籍,就掌握在某個場景下探尋真相的技巧。
我們要增進口才,就必須鍛煉口才,就好比我們要八塊腹肌,像大閘蟹一樣,就要每天健身,不能跟茶壺里裝餃子一樣,有貨,但就是倒不出來。
而要開始練,就不要等到以后,而是現在就開始,一秒鐘都不要耽擱。
克服拖延癥的妙招之一,就是只要想到自己要做的事,絲毫都不要有耽誤,只要想到,就立即開始行動,不要給自己產生任何否定念頭的時間,抓緊一切機會磨練你的口才。
2.信息收集:尋找與對方之間的相似性
熟悉感產生親切感,二人的關系自然就會更加密切一些。
我們要尋找與別人的共同話題,可以是共同經歷,可以是共同愛好,也可以是某件事請的共同認知,例如你知道了對方與你喜歡同一只球隊、去過同一個地方旅行、與你政見相同、喜歡同樣的電影、愛打同樣的游戲。
這種熟悉感,實際上是一座橋梁,能夠將我們與對方之間的距離拉近。
而這種親切感,是口才表達的天然加分項。
這實際上是暈輪效應的體現,也就是說,對方會因為你這種正面的親近感,而對你表現出格外的青睞。
在這前提之下,哪怕你的語言沒那么妙至毫巔,對方也愿意對你洗耳恭聽。
歸根究底,所謂的口才好,那只是看在外人眼里的東西,“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你看不見的部分,好比是海平面之下的那一大塊冰山,那才是重頭戲。
口才好,根本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