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不少時間管理的書,不能說一點用也沒有,但真的就只有一點用,即讓我對時間更珍惜。直到我看到李笑來的《時間的朋友》里的一些概念時,有種找到共鳴的感覺,就像他說的那樣“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問問自己:
昨天都做了什么?
上周都做了什么?
上個月都做了什么?
當你的回答都不能使你滿意時,你覺得要做時間管理了。但是我們無法管理時間,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只有接受這個簡單的事實,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時間不能管理,盡管聽上去很簡單,但是理解它,進而接受它,可不見得那么容易。因為,你未必能認同。
而我們所面臨的問題,與時間、管理或時間管理都沒有多大的關系。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一切都靠積累。深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是你的朋友,否則,它就是陌生人。
1、現實:有些階段就是無法跨越,有些現狀就是無法馬上擺脫。
現實好像總是提醒我們有些人過得比我們好多了。我們一方面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所以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
李笑來說出路肯定有的,但這出路只有一個起點——接受現實。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積累多的人之所以穩健,是因為對他來說,“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東西來滿足。即便“我有”的暫時不夠,他也能借助已經擁有的足夠的努力和勤奮,只需假以時日,定能如愿以償。一旦得償所愿,不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獲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時候,馬上提醒自己,接下來要花一些時間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會瞬間讓你腳踏實地。
2、管理:做任何事情,學會思考方式最為重要。
要學著像一個項目管理者那樣思考——他們更注重“方法”,他們會花費比別人多(多出許多倍)的時間去落實每一個步驟,在確認無誤之后,他們才會有效地分配任務,團隊才能夠切實可靠地完成任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閱讀項目管理方面的經典書籍。雖然大多數人并沒有“項目經理”之類的頭銜,但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項目經理——自主、獨立,是心智成熟的人必有的素質。
比如你希望從閱讀中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思辨能力。那你需要思考選什么樣適合孩子年齡的書?用什么方式?怎么和孩子互動?互動頻率是多少?這些思考清楚后,任務就比較具體了。
我們可以計劃每周針對孩子喜歡的書設計一張思維導圖,然后指導孩子來填寫,先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引導孩子掌握8種思維導圖,然后再慢慢過渡到與孩子共同設計制作,直至他能夠獨立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過關注“方法”去反復拆分任務,最終確認每個子任務都是可完成的,這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功課。這樣的習慣,會使一個人變得現實、踏實。這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后天習得的技能。
這種技能無比重要,卻常常被忽視,因為掌握這種技能的人總是默默地應用它,而忽視這種技能的人從未看到過它的具體實踐過程和巨大好處。
3、學習:在知道知識的那一瞬間,它就已經改變了一切,生活因它而變,卻無法還原。
知道后我們再也不可能對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置之不理,它瞬間就能根深蒂固,成為你的潛意識,默默的影響你。
我看到過一句令人非常震撼的話: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我們都曾慨嘆工作后才知道什么真正有用,可書到用時方恨少。可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之后,真正的學習才算開始。在學習中,實踐能力是自學能力最終轉化為真正價值的根本。
例如,學英語;很多人天天在學卻從來不用;背單詞堅決不造句,卻去練習什么詞根詞綴記憶法或聯想記憶法;背了那么多單詞,卻從不讀英文文章,從不寫英文文章。
其實,掌握2000個基礎詞匯、了解基本語法規則之后,就應該去“用”英語了。舉個例子,看專業的英文原版資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語的機會。世界上優秀的資源使用的語言往往是熒英語,你又順帶練習了英文閱讀理解能力,長此以往,你收獲的不僅僅是一舉兩得。
4、思考:拒絕獨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會浪費你一生的時間。
思考離不開對因果關系的分析。可問題在于,因果關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分析任何因果關系,例如“因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從3個層面去審視:
1)A不一定是B的理由。
2)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3)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比如過年胖三斤,我們以此類推下:
1)過年不一定是胖的理由。
2)過年不一定是胖唯一的理由。
3)過年不一定是胖最重要的理由。
可能過年你胖了是因為你不自律造成的,從這個角度分析,這句話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分析因果關系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之前必的功課。所謂的思維縝密,其實并非常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實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難。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無非兩個一,習慣性拒絕思考;二,不懂得應該如何思考。
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長期作用造成的。想做到“思維縝密”其實很容易:從現在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如6個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輸的每一個念頭,甄別其中的因果關系,逐一應用以上提到的3種原則,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甄別能力突飛猛進。李笑來說實踐這個方法的人會有重生的感覺。
5、交流:傾聽能力的強弱,幾乎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因為絕大部分時間里,任何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聽某些人的話,或者,反過來,依賴某些人聽他的話。
人們總以為傾聽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并且自然而然認為閱讀能力比傾聽能力更難養成。
但你可以思考一下,我們講話的速度往往遠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們傾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走神的現象。可能走神的持續時間不會太久,也可能會出現一次又一次的走神。
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克制的就是“過早質疑”。盡管我們都知道不應該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對方所說的一切,但是,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隨性發出質疑,是最妨礙有效傾聽的行為和心理。
對方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必要信息講完,尤其是在對方說復雜的事情,打斷講述,提出自己的質疑,不僅提高了對方有效表達的難度,更增加了自己獲得對方講述全貌的難度。
不成熟的人、思維簡單的人更傾向于頻繁地插話,并且他們總是認為“我已經了解你要說什么了”。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成熟、強大,但只要有一兩次能夠真正忍住自己發出質疑欲望的經歷,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教訓,并進一步養成耐心等待到最后再發出疑問的習慣。就算需要質疑,也一定要等到對方把話說完。
那么,應該做的是什么呢?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余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信息:回顧與預期。回顧對方都說了什么,預期對方下一步可能會講什么。因為既然聽對方說話,“聽而不聞”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在我們覺得"沒時間了”、“時間不夠用”時,明顯有另外一些人,他們盡管數量上并不占優,在用另外一種狀態生活。他們從容,他們優雅,他們善于化解各種壓力,安靜地去做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并總能有所成就。他們基至可以達到常人無法想象的境界一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想成為哪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