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自己還是稚拙浮躁的少年時,看到名著經典的第一眼就因為深沉厚重的書名感到索然無味;中小學開展的“名著導讀”活動,也讓我在書籍選擇上出現淺薄的、執拗的、充滿叛逆色彩的見解。
年少時熱血沸騰的我,崇尚自然科學的魅力與星際文明的智慧城池——在阿瑟·克拉克的引領下,對超級人工智能與外星智慧文明作了第一次興奮卻畏縮的展望;三體文明的設想欣喜若狂之后,用悲哀的目光,注視著三維人類文明在漫長的自我救贖過程中,終究因黑暗森林法則背后的高維度打擊而滅亡;在科幻鬼才特德·姜67頁紙所描述的七肢桶文明面前,我錯愕于語言學技巧與時空理論的新穎絞合,緘默于異乎尋常卻合情合理的溫情善意;我在丹·布朗的科技驚悚作品面前,畏懼地屏息眺望著,那人類文明中黑暗與希望共同孕育的終極智慧的倒影......
那時的我,沉淪于科技理性鑄造的瑰麗輝煌的宮殿,傲然地張揚21世紀理工科學生的磅礴野心;迫切地,熱烈地,不可救藥地,被無數驚人而又合理的理論假說重塑對世界的部分認知,面對著以幾何級數發展現代科學,我傾注思維中不曾停息的絕大多數活力——其余的則用在閱讀推理小說、敘事類暢銷書、以及其他魔幻架空系列中。
那么長久的光陰里,我一直用自負而淺薄的心態高傲地認為,這些就是閱讀的全部意義,我在這些閱讀中塑造了自己的科技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評判準則——我那時是多么不在乎,輕視文學史上被積淀下來的智慧瑰寶,認為它們無法帶給我如此精妙詭譎的體驗,斷定那是應當束之高閣僅供收藏把玩的沒有現實時代意義的文物,是應當被歲月的洪流沖走的碎瓦。現在想起來——
真是無比狂妄且錯誤的想法。
(二)
名著對于較為年幼的孩子,總是一個不那么恰當的選擇。
“沒有人生閱歷,看書很難有感觸。有些事情只有到了那個年齡才會懂。”
以前總認為,這不過是長輩用于進行自我標榜的迂腐無比的陳詞濫調。但現在我卻悵然地覺察,這句淺顯的家常話縱然萬般老套平淡,我卻當真無力反駁。而現在回想起,那時我面對世界名著全身洋溢著的狂妄自大,很大程度都源于內心因幼年閱讀經典而產生的“早已讀過”的錯覺和“也就那樣”的觸感。
直到后來的后來,大二下學期開學一個凍得哆嗦的雨天里,我為前十八年自己的膚淺張狂的認知狠狠扇了自己一巴掌。
那本書叫《月亮和六便士》。
從聽說書名到認真閱讀的八年間,我甚至從來都不知道,書名里的兩個物件都是從未在原著正文內出現過的意象。我原以為這僅僅是在講述一個為藝術狂熱的畫家異樣的瘋狂,原以為這樣的文學形象早已在我前十八年的觀影閱讀生活中,略有耳聞,無所謂驚奇。的確——這本書就是借一位青年的口吻講述的,由他及周圍人殘存的記憶拼湊而成的,有關一個擁有無可比擬的強烈的表達欲望,對待美內心熾熱,而對現實生活從未依仰關懷的藝術家詮釋自我的故事。
但毛姆筆下那位青年的視角與用于講述的文字,令我猝不及防地心醉神迷,使我在這部作品里找到了幾乎從未有過的代入感。
我仍舊認為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在無數傳說中被藝術化,而令人恍若隔世甚至懷疑是否曾經相識的傳奇人物。但我完全沒有料到:我對小說中的那個敘述者,會產生出乎意料的全身心投入的認同——他迫于社交的走訪和出于窺探心理的好奇,對市儈女性心理不留情面的揣測,和配合滿足他人表演欲時內心的戲謔與冷漠...這些讓我著迷,讓我畏懼,讓我在被無情揭露自我人性弱點時無法克制地因緊張而顫栗,僵硬著身軀驚恐地注視著他的文字——它目光如炬,拆穿無數隱藏在天真無邪行為下的可鄙的動機。
我想那是我十八年來最深切的一次直擊心靈的閱讀體驗——關于“共鳴”的,令人震顫的體驗。
“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又是一句如同“渲染、烘托氣氛,作鋪墊埋伏筆”一般,從小學起就被用來回答閱讀理解題的套話——而人們總對頻繁出現的事物感到不以為然。我也如此。“共鳴”一詞在長久的濫用中模糊了它所標志的強烈感受,直到真正遇見與之頻率相匹配的作品,讀者才會明白所謂“共鳴”不僅僅是指聽他人宣揚一件人們認為合理且正確的主張后的感受,這個詞匯才被賦予清晰明了且獨一無二的含義——
那是作品表達出了人們原以為無法訴諸文字的內心觸感,而作者如心理病理學家,看透了常人根本不能表達的事物。
而作品中纏綿于文字的細膩觸感,并非體現于許多文藝青年筆下窄溪般長流的、無病呻吟的宿構語段,而是表現在周遭難以計數的、被平凡生活流放而難以捕捉的細節,柔軟而黯淡地洇染著令人魂牽夢縈的溫和光暈。
(三)
這些書中的微妙細節所泛的溫和光暈,在屬于我的富有多元魅力的大學生活里,找到了落腳的燈塔。
閑暇時我會抱著電腦沉淪于“Gossip Girl”與“Harlots”連續劇中游戲人生的荒頹任性,或者捧著菲茨杰拉德的《人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將身體浸沒在爵士樂時代的紙醉金迷,與隨之同來的鋪天蓋地的迷惘與悲哀。我在求學旅途中遇見無數個毫不相同的個體,我詫異于他們情感上的性別取向、新穎的生活態度與不完美卻頗具藝術特點的獨到個性,但卻因強烈的自我認同而從未對周圍同伴的人生軌跡在心底滋生艷羨的情緒。
“對于這些人游戲人生的信條她認為無可厚非,但是她自己卻一分鐘也不想按照他們的方式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些人道德倫理上的奇行怪癖是她覺得非常有趣,但是對她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卻絲毫也沒有影響。”
而請室友吃飯某個冬日周末中午,當時的男友坐著火車跑來學校,頂著一頭被自己剪毀的傻氣又滑稽兩寸齊劉海,令我又笑又氣無言以對。而我在與伙伴見面的下意識的第一舉動,就是以自嘲的口吻當眾點評他怪異得可愛的造型。
“倒是懷著一股深情,好像由她自己說出他最大的缺點就可以保護他不受她朋友們的挖苦似的。”
而在無數次對感情的試探和挑釁之后,年少無知卻懷著幾分爛漫真情的拍拖,終究以支離破碎的慘淡、幾分怨恨以及長久的難以釋懷作為收梢。我傷心至極,以幼稚和固執的姿態試圖作無用的挽回;但實際上我自身都隱約感受到,這種矯揉造作行為背后毫無能端上臺面的正義的動機。
“我還懷疑使她腸段心傷的失戀之痛是否也攙雜著虛榮心受到損害的悲傷。”
就是這樣,在經歷了無數不大不小的人生在世無可避免的挫敗后,我內心日益敏銳的觸蕾讓揣測人意成為下意識的舉動。我對我所追逐的事物仍舊擁有無與倫比熱忱,但卻也詫異地發現,在我認知的深處,竟有如此一處理性異常甚至許些冷漠的裝潢——當其他人對我以豐茂的情感,以及略帶扭捏作態的口吻,講述不知已跟多少人傾訴的失意與悲慘經歷時,我覺僅僅感受到“無所適從”。
“她非常不幸,但是為了激起我的同情心,她也很會把她的不幸表演給我看。”
“女人的一種無法擺脫的惡習——熱衷于同任何一個愿意傾聽的人討論自己的私事。”
諸如此類,都是我的內心活動與名著原文心照不宣的對應。
(四)
正是以《月亮和六便士》為始,我窺探了極其深厚復雜人性的冰山一隅。從未有過的對我自身性格的憂慮與懷疑襲卷我的心臟,令我惶惑不安。在畫家以外的敘事支線,我比以往更加強烈地感知到了人性的矛盾——這種感受被文字描述在白紙上的感覺,會帶來一種罪行昭然若揭的恐慌——我也并不知曉,人的真摯中摻雜多少做作,高尚中蘊含多少卑鄙,看似童真爛漫的舉動是否在無意間已泛上市儈的嫣紅,無惡不作與極端冷漠中是否也會因滲入一絲大義凜然的威嚴而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也正因為它在我的靈魂上摩擦綻放而生的靈動花火,成為于我至關重要的存在。
一本書在某一時期對一個人“至關重要”,往往是因為他們在最恰當的時機以最適宜的心境相遇,相見恨晚又所幸不早。而這種無瑕疵遺憾的邂逅總會衍生出一種后怕的情緒——用俗氣的話來說,哪怕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有一處細微的改動,這種極致的體驗仿佛就會與讀者失之交臂。與看設計精妙、環環相扣的劇情電影時的劇透一樣臭名昭著的,還有名著經典的劇情梗概和網絡世界犄角旮旯里散落的“快閱讀”書評。
這種劇情梗概,是被別人嚼爛后還用骯臟的鞋底在泥巴地蹭過的口香糖,令人作嘔,卻仍在爛泥塘里招搖。
他們過早地向讀者腦海植入暗示意味的評論性詞條,進而干擾第一時間的想象與思考,破壞最完整美妙的閱讀體驗,令閱讀的忠實愛好者懊惱不已,反倒讓判斷事物能力有明顯缺陷的人群明明咀嚼糟糠卻還沾沾自喜。
無數年輕人,包括我昔日的行為都曾有過這番滑稽可笑意味——粗鄙地炫耀著他們如何毫不費力地猜到故事的劇情走向,抱著簡本或者粗略掃幾眼自媒體推送的小文章后,就大言不慚地發表著從豆瓣、微博上拼湊出來的梗概與感想。他們擅長搬運、整合與賣弄,自認為這套綜合而來的理論,是不曾出自他人口中的高見,是標新立異舉世無雙的慨然真理;但實際上哪怕是他們評議、嘲弄、說教所用的腔調,都早已被別人用過百八十遍。
而這種自以為是的閱讀,是可笑又可憐的。那些細節的處理,與線索的蟄伏;那些微妙觸感,你原以為無法被描述;用那海明威“冰山原則”提及的“強烈感受到作者所省略”所帶來的驚詫閱讀體驗,這些統統,都不可能被“名著快閱讀”所蒙昧的人所感悟。這些鮮活富有張力的文壇經典,是文學史的細膩沙灘上傲然沐浴陽光的珍珠——而那些被劇情梗概和簡易書評所圈限的人,終日徘徊在它們散落的光輝的邊緣,卻與文學世界最絢爛迷幻的美景,硬生生地錯過了。
(五)
好在我還年輕。
所幸我還在人生中第十九個年頭里,滿腹柔情地親吻著大學生活的枝椏間朝著陽光閃爍的鮮甜花蜜;走出狹隘與閉塞,重新懷著謙遜而謹慎的心態沿著從“兩希”傳統到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文學史長廊,逐一瞻慕與拜讀影響深遠的典藏。
而正是這樣身心浸沒的閱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是非判定與價值取向——原以為不可理喻從未設想的存在,逐漸在意識中變得合理而易于接受;反倒是過分熟悉直至木然的常態,卻因閱讀而日漸敏感的良心,在心靈沃壤中牽扯出罪惡與羞愧的絲線。
最重要的,我意識到在我對周圍人的真誠與友善以及出自良心的濫情與憐憫之外,我的內心深處仍舊長久存在著與生俱來的疏離冷漠與自我主義。不再畏懼承認自我出生就伴隨我的隱匿于內心深處的怯懦,毫不費力地捕捉到某個下意識舉動背后略帶虛榮市儈的動機。書籍比起塑造我的性格,更強大的魔力在于它讓我探尋了逐漸成型的個性深處藏匿的秘密,小心翼翼地觸碰了解之后,是謹慎卻有愈發自如的自我掌控。它所帶來的愉悅,并非只是模樣百出的幽默,更多的是精神折磨之后衍生出的重生般的領悟與滿足。而在諸如此類非理性事物特有的神秘美感背后,仍舊會有人性中更加有力的理性思想加以圈制,從而讓我作為個體的本身,展現出處于動態平衡的、內心健康且積極正面的我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