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
古人對月亮非常向往,于是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幻想著月亮上有廣寒宮,有玉兔,有砍樹的吳剛,還有冰清玉潔的嫦娥。
蘇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白說:“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王維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距離產生美,隔著38萬公里,抹去了一切細節的瑕疵,剩下的只有朦朧的遐想,要是幾位大詩人生活在今天,看到月球探測器拍攝的近景照片,不知還能不能吟得出這么優美的詩句。
如上圖,月球的形象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般美好,正面是一張布滿黑斑的老人臉,而背面,雖然“皮膚”白皙了,卻到處坑坑洼洼,似一個調皮的少年擠破了滿臉的青春痘。
藝術家喜歡霧里看花,只想捕捉到美,科學家卻要撥開迷霧,不管美丑,只要真相。近期,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們就完成了一項壯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并發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全景圖。
(請將手機橫置看圖)
這是人類首次將探測器發射至月球背面,并將地表全景圖發回地球,日后嫦娥四號探測器還會執行更多的任務,對人類了解月球、了解宇宙有深刻的意義。
神秘的背面
這是我們常見的滿月(當然,肉眼看上去沒這么大),亞洲人看到的是它,非洲人看到的也是它,所謂“千里共嬋娟”;當代人看到的是它,幾萬年前的原始人看到的也是它,千秋不易容。
為啥月亮老是面對著我們?背后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原來,這是由于月球的自傳周期和公轉周期相同所致。也許有小伙伴不太理解,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想象你是地球,站在中心,小明是月球,繞著你轉,小明要做到臉一直對著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他自己也轉,而且他自己轉一圈時正好也繞了你一圈。可能你還有點懵:小明沒轉啊,不然我怎么一直看到他的臉。那時因為你自己也轉了一圈,不能把自己作為參考系,選定一個方向作為參考,比如北,小明如果不轉,他的某一面一定一直朝北,而實際上,小明的臉自傳了360度。
自轉公轉周期相同,這難道是巧合嗎?
其實不是,這是由于“潮汐鎖定”引起的,宇宙中有很多行星和其衛星都有這種“只見一面”的現象。至于什么叫“潮汐鎖定”,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想一想,還挺浪漫,就像雙人華爾茲一樣,美麗的月姑娘在地球旁旋轉起舞,深眸永遠凝望著心上人......
大家看到月球正面的“黑斑”,是大小各異的“海洋”,說是海,其實并沒有水,是大大小小的平原。幾百年前的科學家受限于觀測技術,認為平坦的月球表面很可能有海洋,就將之命名為“月海”,這一名稱也一直沿用下來。月海是由大量黑色的玄武巖構成的,在一次猛烈撞擊中,月球地殼下的大量巖漿涌出,形成了平坦的地表。
人類看到月球背面,則是近代才實現的: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探測器第一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圖像。
比起正面,背面則“干凈”得多。月球一共有22個月海,背面只有3個。巨大差異起初讓科學家們吃了一驚,試圖探索其原因。有一種說法是最初誕生了兩個月球,一大一小,小兄弟跟在大哥后面公轉,速度較快,漸漸逼近了大哥,最終接觸、融合為一,融合的地方就是月背。所以月背的巖層要比正面更厚,當遇上隕石撞穿地殼時,巖漿便不容易從背面溢出。
這使得月背的研究有新的重要意義,背面淺色石頭居多,大都是42到43億年前形成的,沒有遭到巨大破壞,比正面的玄武巖更加古老,可以從中獲得關于月球形成的關鍵信息。
另外,月球背面受地球電離層干擾小,更容易收到宇宙中各種微弱的輻射,尤其是長波,這種輻射里面包含著宇宙形成初期的信息,會對我們進一步了解宇宙的起源有所助益。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在月球背面建設信號收發裝置,除了探索宇宙起源,也能獲取文明信號,說不定還能早日找到外星文明呢!
月背不易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的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它的小弟“玉兔二號”巡視器于當天晚些時候開始月面探索。而在六個多月前,為了能與嫦娥四號傳送信號,一顆名叫“鵲橋號”的中繼星早已發射升空。
為什么要發射一顆中繼星呢?
道理很簡單,月球正面擋住信號了,月背的探測器無法直接和地球進行無線電通信。操縱探測器安全著陸是非常復雜的,必須由地面控制人員實時測量飛行軌道、發送測控信號,以便調整降落速度和著陸姿態,中繼星就起到了溝通嫦娥四號和地面的作用。
聽上去很簡單,可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射了眾多登錄器抵達月球,但都是登陸正面,因為正面通信良好、陽光充足、地形平坦,而反面由于(替地球)承受了眾多隕石的撞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和環形山,鮮有良好的著陸環境。
在信號通信上,由于正面的遮擋,對于環月飛行的探測器來說問題不大,繼續保持原有姿態飛行即可。但對登陸器來說,地面測控站必須做到指令發送毫秒不差,信號中斷的后果不堪設想,尤其是在地勢崎嶇不平的月背,測控難度更大。
在月背登陸還有其他難題,比如:
在太陽能電池板失效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登陸器的正常供能;月夜超低溫環境下,如何保證登陸器的正常運轉等等。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的條件下,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還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讓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背,不得不說是一項壯舉,為辛勤智慧的科學家們點贊!
嫦娥四號的登月是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在國外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不僅僅是中國科技實力的見證,也是人類向太空探索邁出的新的一步。
期待中國能早日實現宇航員登月,也盼望全世界的科學家們能帶領人類更多地認識宇宙: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