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到了這個年齡,有了一定的沉淀和感悟,心也足夠靜下來,便有了要寫出來與人分享的愿望。考慮到當今人們都很忙,很難有大塊時間看長篇大論,遂寫成一篇篇千字小文發到朋友圈,體會到了真誠善意的分享帶來的美麗和魅力。然而 ? 這心海泛舟中也同樣遇到了波瀾。
一日,從朋友的轉發中看到了某公眾號,對它的原創風格很感興趣,便給它發去自己的小文,被欣賞,他們還因此開了個新欄目,連推送了我的兩篇,它的這一鼓勵令我有些興奮, 這大大激發了我分享的欲望。遂又發過去兩篇,還主動私信小編,談自己對這個公眾號的感覺、期待、甚至建議,潛意識里已經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平臺,所以才有了后續的赤誠上諫。
然而,不久就有了不舒服。在靜候被推送的過程中,每天都去看,連著一周都沒再見到自己的小文時,明顯感覺到了失落,失望,心想也許仍像上兩次那樣周日推送吧,這還不算完全落空。然而,周五清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打開這個公眾號,發現推送的文章里沒有自己的!心咯噔一聲…… 此時內心自動化地有個聲音:她們有更好的來稿啦,我的不夠好……等等,開始自我否定,還有一點兒小委屈和小傷心。
雖然也有理智的思考,但這個不舒服驚到了我,是該覺察和處理了,遂打開手機里的便簽,開始回憶追溯,與自己促膝談談,以“捋平”此刻不算平靜的小心臟。發現值得省察處有二。
一、私自跨越人際邊界之嫌
見不得他人對自己熱情,尤其是遇到自己認同的人之熱情,便要掏心窩子,傾情熱心(此文只談心理意義,不涉及道義層面),迅速地跨越了“你我”邊界,如此“一廂情愿”地過度投入的后效應,一是自己容易事后落得傷心,因為結果勢必不能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二是很可能也會令對方感覺不適甚至是嚇到對方,感覺被“侵入”,從而會小心地拉開彼此的距離;三是一旦被拉開距離,又會加劇自己的所謂“傷心”,甚至還會由此生出指責甚至攻擊等破壞彼此關系的行為……。
所以,在未被邀請時就不由分說、單方面地過于使勁地投入到他人的事情中,實在不是恰當的做法。
二、自動化的自我否定
其實高興、興奮,甚至小小的失落感,皆屬人之常情。值得關注的是,在預期定時刻沒有看到預期結果時自動化地冒出的那個內部聲音,即“是我的不夠好”。這直接反映出內心深處(潛意識)自己對自我的認定是“我不夠好”(屬于自我概念范疇,其形成原因復雜,待以后作文敘述),每每遇到挫折便不由自主地滑向自我否定,它還往往生出對他人的指責和貶低以平衡自己心中的痛!精神分析理論里稱之為“見諸行動”, 屬于潛意識心理的奧妙,此文不贅述。覺察這個自動化的自我否定,意識到它的來臨,防微杜漸,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好了,通過此時此地的自我省察,與自己坦誠地聊了聊,看清了哪些不舒服是屬于自己的,哪些不舒服與自己無關;屬于自己的,自己負責,屬于他人的就還給他人。如此這般,撫平了自己,也和諧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