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而言,東方人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情緒是比較豐富的,面對各種困擾,我們每個人很難做到心如止水,西方人則相對比較理性。而對情緒管理來講,本質上很簡單,就是用理性來管理情緒。如果我們的理性匱乏,那么我們就要提升理性,來管控我們的情緒。首先,對情緒我們自己要去覺察,這點非常重要。所有的情緒都是來自于對愛的不滿足,那怎么辦呢?如果非常理性地來看待這類問題的話,當7歲以后,我們就必須開始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了,因為已經離開父母的懷抱。而情緒之所以多,關鍵還是我們內心對愛不夠滿足。
愛的問題是我們一生都要去成長和學習的,所謂的成長就是從索取變成付出,那么怎樣從索取變成付出呢?你要開始學會愛自己,到愛你身邊的人,進而愛這個世界,經過這個過程,你跟你的世界就和諧了。你對你的世界的感受,就是一個指標,來測試你跟原生家庭的關系和諧了沒有。如果你跟原生家庭的關系已經完全和諧了,你接納你的原生家庭給你的愛,也感恩原生家庭對你的愛。抱著這樣的心態,當你去看向你的世界的時候,理應是全然、欣然接受的。如果你對你現在的世界內心還有抗拒,還有不接受,那么這是一個指標,反映我們每個人自己內心世界的問題和狀況。究竟我們的內心是否平衡了沒有?在什么地方還不平衡?什么地方你對這個世界還有抱怨?
無論你是否抱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依然故我,永遠按著它固有的規律自然地運行。而我們的情緒依然在自己的內心,你不得不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所以,我們遷怒于這個世界,是沒有道理的,對這個世界是不公的,這個世界沒有害你,我們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你要問自己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到底全然地接受了自己沒有?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對你自己有100%的信心了沒有?如果我們還沒有完全地接受自己,對自己的信心還沒有夠100%,我們對這個世界就會有抗拒。小的時候我們把對父母的態度,轉而投射給這個世界,長大了以后,我們把對自己的態度投射給了這個世界,所以對你來說,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其他的人,就是你自己!
如何跟自己相處?如何看待你自己?當你跟自己和解了,從你父母的付出到你對父母抱著感恩的心態,進而你也全然地接受了自己,對你自己有100%的信心了,當你看向這個世界的時候,你的內心所有其他的情緒自然而然就放下了。當你看到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給你提供了一個無比廣闊的舞臺,你可以去做一些什么?此時,我們只有問自己這個問題了:你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什么?而你去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什么的時候,還要有一個附加的條件,這個附加的條件就是,你不能期待這個世界以怎樣的方式來回應你,因為是你自己選擇要去怎么做,要去做什么,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至于這個世界給到你的回應是否如你所愿?你無法抱怨,因為你無法預料這個世界會怎么回應你。當你做了,而這個世界的回應不是如你原來想象的那樣,如果你又要暴跳如雷,又要跟這個世界決斗了,最終還是你的問題。
所以,你這顆心到底安定下來沒有?你是否足夠坦然地去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你跟自己和諧了沒有?你對自己和解了沒有?這些問題你要給自己明確的回答。真正的覺悟都不是別人告訴你什么,別人只能問你問題,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發問了那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從而讓你自己給自己答案,因為只有你自己回答給自己的你才會接受,別人告訴你的都是判斷,無法解決你自身的問題。不要做額外的加法,一切都是在做放下的努力,要怎么做完全是你自己的選擇!
自由是奢侈品,但往往當我們真的擁有了自由,反而又恐懼了,因為自由背后的代價就是你必須對自己的人生付100%的責任。所以當我們不斷抱怨的時候,其實是在推卸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拒絕成長,我們保留抱怨的權利,為自己留了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由和借口。如果我們未來的人生不能如己所愿的話,我們總有理由可以去抱怨。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告訴自己,停止所有的抱怨!沒有人需要聽到這些抱怨,因為沒有意義。我們每個人在過去都會有一些值得驕傲的經歷,而每一次值得驕傲的經歷,多半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了一些什么,才讓你變得對自己有信心。所以,你需要什么,自己去創造就好了!
——此文根據徐敬東導師2017年12月《愛的能量》課堂講話編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