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無意中從網(wǎng)上看到了一篇批判《三十歲的女人》這首歌的文章,文章旗幟鮮明地表明歌手得了直男癌,對女性是赤裸裸的侮辱。
我沒聽過這首歌,還特地去搜來聽了聽。鑒于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實在有限,對旋律不作評價,只能說歌詞寫得很直白。
我倒也沒有那個作者那般憤慨這首歌對女性的歧視,歌詞確反映出社會一些人對女性的態(tài)度,他并不是唯一的一個,但也并不意味著我接受和認可。
”我聽到孤單的跟鞋聲和你的笑,你可以隨便找個人依靠。“
這是歌詞中的一句話,找個人依靠,可這大概是一些人希冀并渴望婚姻的意義,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依靠。
年前,我媽媽的一個朋友生病了,那個風風火火,能闖敢干的阿姨倒下了。
阿姨是她家中的頂梁柱,自己的丈夫從年輕的時候生病了,康復后便一直閑賦在家。倒不是身體原因不能工作,只是不想工作。
丈夫生病的時候,為了給他治病,倆人把之前開的店盤了出去;他康復后,家中錢已花完,阿姨也有了時間。為了養(yǎng)家,憑借毅力及獨到的眼光尋找商機,又開了一家別的類型的小店,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滿足一家人的生活綽綽有余。
因為丈夫也不去幫忙,為了節(jié)省人力成本開支,她只能一個人忙活,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店里,家里難免顧不上。但丈夫和婆婆并不理解她,認為女人成天在外奔波不成體統(tǒng),卻從未有人想過不奔波錢從哪兒來。丈夫從未想過出門工作,可為了給女兒創(chuàng)造一個富裕的條件,她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拼命努力。
她覺得不舒服去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是不好的病,萬幸發(fā)現(xiàn)的比較及時,需要做手術(shù)。
住院需要家屬陪護,丈夫去了。
讓幫忙倒杯水,被嫌棄事兒多;在衛(wèi)生間起不來身,要叫幾次才不情不愿過來;遞個東西基本用丟的。大概他覺得被女人使喚很丟臉吧。
原本生病了她就害怕,看著丈夫不耐煩的樣子,她更心煩,索性打發(fā)他回家了。手術(shù)前的日子都是她自己孤單應對,丈夫只是在她手術(shù)當天作為家屬去簽了字。
出院后,阿姨比之前更拼命了。大概只有錢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因為她的病只是暫時控制而不是痊愈,她要給自己的女兒留下依靠。可讓人悲傷的是在丈夫和孩子奶奶的“教育”下,女兒與她并不親,認為她嗜錢如命,世俗不堪,卻從未想過自己花的每一分都是她賺來的血汗錢。
男人對她來說,不值得留戀,即使一家人像水蛭一樣依附于她,她也不敢提出離婚。她害怕離開了這個男人也一并失去了自己的女兒。為了她的血脈,她只能一次次壓榨自己的剩余價值,為這個所謂的家不斷的奉獻自己。
只是深夜時分,她的心是否冰涼如水,她又是否覺得孤單?
人類的進化歷史,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隨之是一種繁衍生息、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認識與見解。
父系氏族社會在歷史中存在的時間更長,從而造成很多人覺得男人高女人一等,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品的感覺。繼而產(chǎn)生了大男子主義橫行,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反抗,又出現(xiàn)了女權(quán)主義,抗擊一切有可能歧視女性的言行。
這里我并無意說明哪種狀態(tài)更好,兩者不過是社會形態(tài)的一種,切實存在的現(xiàn)象。但我個人更傾向于男女只是分工不同,不一定要分庭抗禮,但更需要的是包容、協(xié)作與愛,這才是婚姻對兩人的意義,至于繁衍后代,那不過是婚姻的附加值罷了。
病塌中,需要人幫助時,婚姻中的對象連杯水都倒不來,這種婚姻到底有啥意義,難道就為了避免這社會對女性苛刻的流言蜚語的裝飾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