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戚”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其實體現了一個非常現代的觀念: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過年走親戚,傳統上是小輩到長輩家里磕頭拜年,以示尊重。小輩一般要準備禮品,蒸饃、點心、炸果、水果等等,大包小包,拖家帶口的去。
長輩也不是坐在太師椅上等著拜見,他們早早地備好糖果瓜子小吃、煙酒小菜和豐盛的午飯招待小輩,完了還要給紅包和回禮。
我父親和母親都有很多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所以一到過年,都得準備很多人吃的東西,從正月初二到初八初十,每天家里來很多客人。父親一整天地應酬男客,陪抽煙陪喝酒陪聊天。母親則奔忙于廚房內外,跟女客聊天,照顧她們的小孩子,端出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
所以過年的時候,常年不見的親戚之所以感覺血濃于水、其樂融融,都是因為小的尊長,長的愛幼,各盡其責,各司其職,和諧共處。
我的家鄉豫北一帶,有個習俗叫“瞧麥罷”。我覺得這個習俗最能體現長幼平等這個觀念。
“瞧麥罷”,顧名思義,就是在每年麥收過后農村較為清閑的一段時間去親戚家里看看。
不過,春節、端午、中秋,傳統上都是晚輩帶禮物去長輩家,以示尊重和孝敬。“瞧麥罷”呢,是長輩帶了禮物去晚輩家里,聊聊收成敘敘舊,以表關心。
有一個規則大家心照不宣:“拜年”和“瞧麥罷”,是互為因果、親密對應的關系。如果我春節去一個長輩家拜年,他卻沒來我家瞧麥罷,又沒有特別過硬的理由,我就知道他沒把我瞧在眼里,想疏遠我。那么下個春節我可能再給他一個機會,雖然尷尬、生疏,我還是會去給他拜年,周全我的禮數,但如果他麥收過后還是沒來,那么雙方也就心知肚明,就此斷親。
這個習俗說明,我的祖先們不僅注重尊老,還認為愛幼很重要。長輩和晚輩之間,要禮尚往來、平等相交。
對應了那句話:兩好合一好。雙方用大約同等的付出和得到,才能保持良好的關系。
“走親戚”里的長幼平等觀念,其實并不是無本之木、空穴來風。
我們的老祖先,其實很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大約宋以后被統治者利用改變)。很早以前孔子就告訴我們長幼關系之一父子子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父父、子子。” 意思是說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遵其位。理想的狀態就是《禮記?禮運》中說的:“何謂人義?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父和子雙方是對應、平等的關系,個人應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家庭和睦。
如果這種平等關系失衡,輕則父母和子女關系緊張,極端的還有可能發生家庭慘劇。
剛剛過去的春節,很多在外務工的父母回老家過年,本該是留守孩子們盡享父母之愛、最幸福的時間,但在云南鎮雄縣,一個15歲的留守少年卻在大年除夕喝農藥自殺。
“希望下輩子你我互不相識。”在遺書里,他對父親說了這樣決絕的話。
從遺書我們得知,少年的父親,因為生活壓力脾氣暴躁,對兒子極少關心過問,而在父子見面的珍貴時期,還常常把怒火發泄在兒子身上,動輒打罵責問。最終直接導致少年用自殺來換取解脫!
(少年的遺書來自網絡)
這個慘劇的原因,我們可以討論很多方面,但是父親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人來看待,沒有經營好一種平等和諧的父子關系,是最不可忽視的原因。
不管孩子是父母一時歡娛的副產品,還是父母做的一次長線投資,如果想有一個和諧的父母和子女關系,就得先盡到父母的職責:愛孩子,照顧孩子,了解孩子,支持他學習、鍛煉、成長,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做到了這些“慈”,子女的孝,也應該為期不遠。
反之,如果把子女當作自己的附屬品、私有物品,喜歡的時候捧在手里,心情不好時拿來做出氣筒,在生活、專業、交友等各個方面橫加指責、干涉,怎么能期待孩子成為24孝的楷模呢?
一個親戚抱怨,把孩子養到25歲,什么都替他做,給他蓋房子、娶媳婦、幫他帶孩子,卻遲遲等不來他回報的那一天。
我卻覺得,這對父母在跟孩子相處中一直把他當嬰兒,什么都替他想,替他做,沒有給他試錯的機會、成長的過程,怎么就期待孩子奇跡般地成為經商奇才、賺錢能手呢?
所以說,父母和子女相處時,跟對待一個朋友、一個獨立的人一樣,有所付出,有所要求,才有可能建立一種真正平等的、和諧的父母/子女關系。
這其中的學問,跟交好一個親戚,有相似之處,但需要更用心,更細心,因為你真的不想跟子女斷親,對不對?
(槭樹街艾林原創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