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評
大愛《拜占庭同情》,大劉的《黃金原野》也不錯,但是其他的篇目要么是太普通,要么是完全不能理解。感覺有些篇目陷入了程式化的科幻,和近未來某項科技搭上邊(VR、無人機、3D打印等),然后套進一個擰巴的故事里,加上一些對所謂“黑暗人性”的描寫,就是一篇科幻了。
我認為,好的科幻要么是思考終極問題,比如《太空漫游》,要么是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社會洞見。這本書里能做到這兩點的也就《拜占庭同情》《黃金原野》兩篇。
另外再多句嘴,之前覺得大劉的文筆有些簡單,現在看來,能像大劉那樣流暢的敘述對科幻作家來說看來已經是很不錯的了。(當然必須承認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北京折疊》要比大劉的文筆更細膩一些吧。
《黃金原野》★★★★★
劉慈欣的短篇,題目取自那個古老的故事。老人為幾個兒子留下一筆巨額遺產,說是黃金被埋在地下,挖地三尺的孩子們沒找到黃金,卻相當于給土壤松土,度過了饑荒
假裝研制出冬眠藥物的父親希望犧牲自己,換取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女兒知道之后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幫父親達成遺愿?!包S金原野”號上承載的是劉慈欣對人類探索精神的欣賞,不斷探索新疆界的才是人類。如果有一天,人類因為自身的問題不再向外看,而變得優柔寡斷,止步不前,那將是人類的悲哀。
對VR頭盔的思考是更實際的討論,體現了劉慈欣對社會趨勢強大的洞悉能力。結合“黃金原野”號的故事,個人覺得可以理解成作者對這種趨勢的擔憂。理工背景的劉慈欣對科技的思考要比媒體和一些人文學者的思考更有說服力,希望在科技給人類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退路之后,人類仍然能夠知道如何向前。
《不一樣的?!贰铩铩铩?/h3>
這篇小說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船員獨自一人運送貨物,船里的控制系統因為太陽活動出現了異常,公司派來一個“代表”過來修理。這所謂的代表是一個真正的人接入神經網絡之后,利用神經網絡控制船上的仿生人。
這是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延展。如果有一天,科技能讓一個意識控制多個身體,就像作者想象的通過接入神經網絡的方式,那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結尾處,這個“代表”的母體就要死了,所以也就不能再通過神經網絡控制“代表”,這是作者對生命的態度。不論科技能讓我們到達哪里,生命永遠充滿神秘和遺憾。
船員無法接入神經網絡的設定是更現實的社會思考,科技永遠是為有錢人服務的。
《那個毀了我們的女人》★★★
乍一看好像是無緣無故的技術恐怖主義,讓人聯想到反烏托邦。但越往后看越覺得自己剛開始的理解是錯誤的,這篇文章無關技術,或者說技術是一個次要因素,主題反倒是我們對自己的理解。
真實的自我和植入了DBS之后的朝我,哪個是真實的?
即使不帶入DBS這種虛幻的技術,我們仍然在面臨著模糊的自我邊界。陳鴻宇的歌詞“我曾經警惕,曾聽來的道理”,那個完美的、來自他人的道理,和這個不完美的、原生的自己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
這才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主題。
《拜占庭同情》★★★★★
大愛這篇!
簡雯蘇可兒和索菲亞是大學同學,她們之間對慈善和正義的觀點不合。后來簡雯蘇可兒依靠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同情網”用以取代中心化的慈善機構,同時輔以沉浸式VR設備來為大眾提供災區現場的真實資料。索菲亞則認為中心化的、中央集權的組織必不可少。她試圖在“同情網”中重新實現中心化。
開篇一個漂亮的第二人稱敘述,非常精妙的寫出了沉浸式VR設備給人帶來的多感官沖擊。這篇文章對VR設備的思考比《黃金原野》中更加細膩,《黃金原野》更多的從VR設備的社會影響方面入手。這篇則直接將沉浸式VR設備給人帶來的具體感受做了細致的描寫,而且對VR設備一般的設想大多在游戲、影視和社交領域, 這篇中作者想到VR設備也許可以利用到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是沉浸式多感官的VR設備,也許會讓同一個新聞產生完全不同的輿論走向。這樣的VR設備可以說是強行增強了人們的同理心。這種情況下,媒體陷入了VR技術軍備競賽,擁有更逼真效果的VR技術,就更能左右輿論。
作者非常擅長利用敘述視角轉變的手法,小說最后,簡雯蘇可兒和索菲亞的辯論,作者分別利用了兩個人的第一人稱視角進行敘述,巧妙的展現了兩個人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某種程度上,這也反應了作者對于意識形態的觀點——中心化的客觀中立不復存在,每個人的感覺、情感、體驗和理性(這里是個人理性,而不是索菲亞口中的群體理性)才是實在的。可以說是對集體功利主義、人類工具理性的反思和討論。
《OK,格洛麗》★★
主角是一個科技公司老總,他把自己的房子交給自己設計的AI管家格洛麗管理,結果格洛麗被黑客控制了,對方要求他用1.5億美金等額的比特幣做贖金。他咋在40多天被困的過程中通過和格洛麗對話的方式讓格洛麗產生了自我意識,成功分析出了自身數據的錯誤,放出了主人的故事。
看的我真是全稱問號臉,我一直在等高潮在哪里,哪怕就像作者自己提到的那樣,也許格洛麗是對的,外面爆發了僵尸末日,格洛麗為了保證主人安全才不讓他出去也行啊,問題是就這樣平平淡淡結束了。所以作者是覺得意識是能夠通過簡單的對話實現的嗎?弱人工智能被問了幾個問題之后自己閉門思過了幾天就變成了強人工智能嗎?這想法也太幼稚了!
有一點還算值得一提,這篇讓我想到了《生命3.0》中的一個說法,我們不應該擔憂機器不聽人的話,而應該擔憂機器過分聽人的話該怎么辦。
《逃離看護歲月》★
就像標題那樣簡單直白,就是講的一個老人逃離看護的故事。
讓我想起了《歡樂喜劇人》里有一集大潘拍的小品,就是加上了所謂的AI看護,實在是牽強。又有一種反烏托邦的味道,這種無緣無故過分的反烏托邦,初讀會覺得很深刻,讀多了就會覺得有點陰謀論了。
不論怎么說,就算有一天AI強大到人類在專業領域無法理解它們的思維(雖然我認為這一天不會來臨),AI的權限永遠是低于人類的。如果有強權企圖讓AI的權限高于人類,勢必遭遇前所未有的反抗。這種所謂的AI烏托邦,幾乎不可能到來,所以所謂的批判也是沒有價值的。
另外從結構來講,個人覺得也是詳略不當的。
《機器生物》★★
到了后三分之一才說明白故事的設定究竟是什么樣的,看前面的時候全稱問號臉,作者自己設定的一些名詞只能靠字符關系的猜測才能完成。
《事件中心》★★
俗套的政變情節,跟中國的宮廷劇比差遠了。
設定的情節是尼日利亞總統心臟不行了,要換一個3D打印的心臟,其他人政客就想趁著這個機會殺了總統。這個心臟移植的情節應該是整篇小說唯一一個有科幻因素的情節。其他劇情都是非常老套的套路,沒有任何新意。
語言也平淡無奇,這本書后面幾篇真是越來越差。另外,因為涉及到心臟移植,文中對3D打印的心臟有一些細致的描寫,看的時候感覺有些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