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簡書簽約作者弘丹老師新一期的寫作訓練營就要開課了。我算是這期學員群里報名比較早的學生。
報名之前,我就從簡書上看到了弘丹老師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看了之后,有啟發,也正是我這次報名的原因吧。
一、認可弘丹老師的寫作理念。
從弘丹的文章里看出,她是倡導心靈自由,從自我出發,真實寫作。
今年八月,自己也在簡書上斷斷續續地寫作,也看到簡書首頁上的很多文章,熱文、干貨、詩、散文什么類型都有。仔細看看,很多用心寫作的散文、詩即使上了首頁也閱讀量平平。而干貨、推薦之類的文章的確很受歡迎。
閱讀干貨的確節省了讀者很多學習的時間,但寫干貨不是寫作的全部。
干貨文章其實寫好不難,主要是條理清楚,邏輯清晰,詞句表達清楚,容易理解,基本就滿足了干貨文章的基本要求。寫干貨,重在內容,不在文字的鍛造。
我不否認干貨類文章,自己也喜歡看,有時候也會寫。只是覺得,文字除了是內容的載體,或許還有別的美感沒有被挖掘,我想去嘗試。
而自己,可能因為本身比較感性,更喜歡文學的寫作方向。我始終認為,在寫作中,一定有那種辭藻不華麗,但仍然可以有強烈美感,有力道,有溫度的文字,一定有一種既可以在邏輯之上,內容之外的文字表達或可能性。
我認為中國的文字和書法一樣,在表面的文字組合外,有一種意象存在。
我想找到邏輯、內容與文字美感、文字趣味的契合點。
看弘丹老師的課程設置,我覺得自己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二、喜歡寫東西,但還沒有愛上寫作。
寫作對我而言,就像隨叫隨到的一個老朋友,或者像是個工具,承載著我的喜怒哀樂。情緒無處宣泄時,就和老朋友聊一聊,不功利,很隨意,沒要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寫東西也就只是隨著自己的意愿,也就少了很多打磨,很少深入探尋。可能是太缺乏功利心,也就缺乏了對文字打磨的動力,沒有成長,自然也就缺乏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現在自己寫出來的文章,總感覺這個題材特別好,如果是其他優秀的作者,他會表現得如何豐富。而自己寫出來,總有種浪費了好題材的感覺,內心隱隱地不滿,卻不知道還可以在哪方面,有哪些成長空間。
我知道所有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自己本身大量的練習,但當不清楚方向的時候,練習就容易盲目,成長速度緩慢。
沒有真正和寫作之間有互動,因為沒有真正愛上他,因為,我對他不夠了解,沒有深入其中,沒學會欣賞寫作的魅力。
三、缺乏刻意練習。
這些年,也在企業做內宣工作,寫些新聞類文章,只能說有些文字功底。但新聞專業科班出身,干的也是這一行,時間久了,思維開始僵化,甚至連組詞寫句都開始教條模式化。感覺寫一篇消息,就是把手指放在鍵盤上,自動就會寫好一篇文章。自己的崗位除了內宣還負責其他方面業務,雜七雜八,分心事情較多,也就沒有什么強烈的提升自己的欲望。加之企業的工作不斷重復,程序化的內容,逐漸消磨掉了好奇心和發現的敏感。
而這恰恰是寫作的大敵。
現在,自己當了四年的全職媽媽。當了母親,出于本能,內心更加柔軟,對日常的感知也敏銳了些。可是,當面對不斷長大的兒子,感覺自己內心實在匱乏,不足以滋養自己的孩子成長。此外,在家庭和職場之間的選擇焦慮,讓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和家人和自己愉快相處。
而這些,都不是我希望的。
我開始改變,開始學習,再次讓文字幫自己理清思路,讓文字幫助自己堅定方向,讓文字幫助自己成長,讓文字記錄下當下的美好。
于是在簡書上寫些東西。開始向外看了,才發現自己成長的空間還很大。我看到了彭小六,弘丹,他們的努力和堅持,發現自己是多么懶惰。
原以為,寫作只是為自己,現在才發現,刻意的練習和量的積累是我們繞不過的一段路。
有人說,彭小六、弘丹這樣的人物經歷太雞湯。我倒是覺得,雞湯的好處就是讓我發現,原本自己也可以的啊。但起碼得俯下身子,去試試才知道是不是可以。
如果文字在自己始終堅持的“忠于自我的理念”之上,順便可以獲得他人的點贊認可,也算是兩全其美啊!
四、向外看,才有成長。
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沒有覺得自己寫的多好,只是覺得,向外看,才能開闊眼界,才知道要做成一件事,別人是什么樣的方式達成目的的。不見得非要復制,但卻為我打開了思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我明白自己是容易放棄的人,很多事都只能維持三天熱度,沒有堅持的動力。參加訓練營也是想通過外力讓自己持續堅持一段時間,希望真正能從中體會寫作的樂趣所在。
看見優秀的人,才知道自己學習不足;看到勤奮的人,才知道自己多懶惰;看到內心豐富的人,才知道自己多么愚鈍麻木。
現在,當我真正把寫作看作一項技能,想掌握,就必須有成長,有進步。
所以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