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會出現握著一手好牌,但卻還是輸:明明是你擁有著更好的優勢條件,但實際情況中卻顯得你是錯漏百出都是紕漏。
為什么似乎你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卻依然還是低人一等、還是顯得反而不如?為什么明明是更加的專業,卻被一個什么都不懂的人說得啞口無言,雖然確實也還有些漏洞但你明知卻不是TA口中的那么嚴重或不堪。
有著一肚子才華,但在他人眼中卻一無所長,問題是出現在哪里呢?
張天一和他的伏牛堂,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
[ 在所有關于"賣“的行業里面,我認為潘家園賣古董的始終是最牛氣的:如果你不懂行,還瞎比比,唯一的結果就是招來老板的白眼,或者被老板狠宰一通。這是伏牛堂想干的事。很多時候,有我的同事憂心忡忡來和我說,又有客人反映我們的米粉油了、辣了、不放菜了、難吃了。這時我會告訴他,我們做的就是最正宗的常德紅燒牛肉粉,沒關系。如在賣米粉時,我總說我們有一種古董老板心態:為自己的產品驕傲,也只想把產品賣給懂行的人。 ]
這是一種底氣一種霸氣,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對事物擁有著衡量的原則和標準,所以其實一開始便已經選擇了與之有相似價值觀的一群人,這群人會懂得所想所要,懂得我在做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我所提供的是怎么樣的一件產品。當然還會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總體的方向卻是相同的,所以這部分的意見才是值得去更新跟進的。這樣在客戶群體中才不只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可延續可沉淀,會產生其他延伸價值。而至于與方向不同的反對聲音,其實從一開始便不是產品的目標客戶群體,所以其意見也并不需要去惶恐無措。所謂底氣的根本,依然在于自己內在的價值標準,當已經構建了自己的標準,外人也便會有了對待你的態度,你也可以有對待外人的態度。
據說是人們在壽司之神小野二郎老先生的店里面其實很緊張,食客是不敢對于壽司提出其他要求。基本上完全接受老先生提供的壽司。不容懷疑的是,老先生對于壽司本就有的敬畏,也許食客對于手中的壽司不盡是贊同,可能帶著不解也可能是不屑懷疑,但外界卻還是會認可這樣的壽司之道和精神,以及大部分人對于這個壽司的贊賞。而與此相對的場景,是各類餐館不停更新新品種,對于食客的要求各種呼應,各種熱情卻得不到食客的一絲回憶,大不了只是某個中途偶遇的一家餐館,還算可以果腹。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值得思量。說到底,還是心中的準繩,你的心中標準是否已經為外界所知悉并遵循。
而對于個人,亦是如此。
自我的標準及認可。從沒有人敢說哪個準則是適應天地萬物而存在的絕對真理,而現在也都各自學會了尊重他人的思考及處事方式。而更是在這樣的社會下,若沒有自我的規范原則標準,他人便會以自己的標準凌駕于你,強加于你,既然標準都在他人手中,那勝負也自然是在他人手中。
當自己有了衡量事物的標準和尺度,有了自己的原則和界線之后,他人自然會很明確清晰知道這個是你,知道這個是你的標志,從而在心中也便對此有了預期,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而面對之后又會遇到什么。當你明確自己的原則和界線,確定自己的衡量標準之后,便也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所達到的程度如何,這事物在你的衡量標準中是達到怎樣的一個情況。當你熟知這行業的情況以及自己的衡量標準,那么便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至少熟知自己的那一套標準的來龍去脈,你自己會去遵守去尊重去敬畏,而其他人基本不過是門外的看客,在沒有標準的時候自然會吹毛求疵,而當意識到有所標準時,一般人也會按照既定的準則去走。
所以到最終,要讓他人有所敬重,首先是自己對自己需要有所敬重和要求。簡單的來說,也是企業的定位和自我的堅守,而對于個人而言,是自己的原則界線。
無規矩不成方圓。
不一定要強硬尖銳,但卻不能失去自己的原則和界線。因為是這些原則和界線成了你的輪廓。外人眼中的你,要自己去主動提供要求去塑造才會是最舒適的狀態,別等他人自己去拼接,那便是各種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