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p>
——《西廂記》
很早的時候就聽說《西廂記》是中國古代經典的愛情小說,它是許多研究者口中的古代沖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愛情的典范之作,也是曹雪芹《紅樓夢》中林黛玉默默記誦的名篇佳作。
最近在古代文學老師的要求下讀了元稹的《鶯鶯傳》、董謝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王實甫的《西廂記》。三篇講述的其實都是同一個故事: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不同的不過是結局,前者為悲劇結局,張生始亂終棄拋棄了崔鶯鶯,而后兩者是大團圓結局,張生與崔鶯鶯沖破了重重阻礙,終于在一起了。董謝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是在元稹的《鶯鶯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又是在董謝元的《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一論人物:說起《西廂記》中的張生,我其實并不是很喜歡他。在我心中他并不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男主形象。首先我覺得他太過輕浮浪蕩,在見到崔鶯鶯之后,對她一見鐘情,便開始了他的死纏爛打之旅,無論是央求主持讓他也參與崔家為崔相國舉辦的法事,還是在接到崔鶯鶯寫給他的詩后,他夜半翻墻看見女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沖上去抱住了女主,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舉動對于女性是極大的不尊重,即使是情人關系也不應這樣,何況此時崔鶯鶯還并沒有答應與他如何,他就能做出如此的舉動,與之相比,崔鶯鶯的表兄鄭恒的行為就顯得有分寸多了,雖然他是崔鶯鶯名正言順的未婚夫,但是當他趕到普濟寺的時候,他也是十分地恪守規矩,沒有直接沖去見崔鶯鶯,而是先喚來崔鶯鶯的貼身侍女紅娘。只此一點,我就認為鄭恒好過張生;其次,我認為他有些沒擔當,崔鶯鶯自薦枕席,他扛不住誘惑,沒能制止,這也可以理解,但是事后被崔母發現后,喚紅娘叫他見面,可是他竟然十分膽怯,不敢去見崔母,反而叫紅娘替他去崔母面前解釋解釋。正如紅娘腹誹的“既然你都敢做出這種事,你又為何不敢”這張生真是缺了些擔當。
二論人物:崔鶯鶯雖然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古代女子中勇敢追求愛情的代表,但我認為她對于愛情的追求的方法著實有點太過委婉!本來通過紅娘,張生與她已相互用詩表達了愛情??墒钱攺埳凑占s定前來相會時,她卻又“端服嚴容",正言厲色地數落了張生的“非禮之動”。數日后,當張生已陷于絕望時,她忽然又采取大膽的叛逆行動,主動夜奔張生住所幽會,而對于紅娘更是如此,她一面依靠著紅娘為她與張生搭橋牽線,而一面她又提防著紅娘,真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
三論人物:紅娘是《西廂記》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她愿意冒著風險為崔鶯鶯與張生搭橋牽線,也愿意為他們仗義執言,頗具俠氣。曾改編過《西廂記》的槃薖碩人說:“看《西廂》者,人但知觀生、鶯,而不知觀紅娘。紅固女中之俠也。生、鶯開合難易之機,實摻于紅手,而生、鶯不知也。倘紅而帶冠佩劍之士,則不為荊、諸,即為儀、秦
。”他將紅娘定格為“俠”。而紅娘也的確是頗具俠氣。
論結局:相較于董謝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王實甫《西廂記》的大團圓結局來說,我想我更喜歡元稹《鶯鶯傳》那個略顯遺憾的結局。其實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人,無論是看言情小說,還是看文學作品,無論故事中的主角經歷了多少磨難,但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后最后能夠擁有一個好的結局。但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個極其現實的人,我知道有些事注定是無法完滿的,就像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生活在唐代的張生即便對鶯鸞感情很深,最終還是無情地拋棄了她。始亂終棄的現象在唐代士子階層較為普遍。在面對功名利祿和美酒隹人的時候,士子們更多的是選擇了對政治前程的強烈追求。唐代門閥制度較為興盛,士子們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必須要成為貴族門閥中的一員。社會背景并不強大的讀書人自然會選擇求娶貴族女子為妻,用這一捷徑來贏得自己的社會地位。在這種風氣盛行的時代,再堅貞的愛情面對考驗也會動搖。元代即使在婚戀思想方面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又能好多少呢?崔鶯鶯在元代就能順利地與張生一生一世一雙人了嗎?我看未必。在我看來,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兩個人分手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這才是現實。我認為《鶯鶯傳》中的鶯鶯更貼近現實人生,更具有生活的真實。我更愿意相信現實的殘酷與不完美,愿意接受基于現實的略帶遺憾的結局,也不愿意接受王實甫和董謝元寫出的為了鼓舞人民勇敢沖破束縛、追求愛情的虛假完美愛情。
有些東西,就是這樣,寧缺毋濫!
更何況這世上哪有那么多美好,多數事都是略帶遺憾的,這才是真實!有時遺憾也挺美好!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