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其實在寫這篇文章前我還想到了另一個三國神童――周不疑,無奈當我細查史料后發現周不疑的事跡沖突之處太多,為避免語焉不詳,誤導讀者,故放棄。有心了解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周不疑。】
曹沖 (196年8月—208年1月),字倉舒,謚號鄧哀王,是曹操兒子之一,魏高祖文皇帝曹丕之弟,由曹操小妾環夫人所生。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沖病重不治而去世,年僅十三歲。與甄氏亡女合葬,追贈騎都尉印綬,黃初二年追贈謚「鄧哀侯」,追加號為「公」,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
史料記載:
《三國志·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鄧哀王沖字倉舒。武皇帝子,母環夫人,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五六歲的曹沖就有與成人相仿的智慧了。)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銳,即施行焉。(對于人盡皆知的“曹沖稱象”,曾有人對此提出懷疑: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此事不可能。曹沖死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此之前東吳僅有江東六郡,即今天的江蘇、浙江、安徽部分地區。這里在漢代沒有大象。直到建安十五年孫權派人去作交州刺史,才可能得到大象送給曹操。陳寅恪認為這是北魏時譯成佛經《雜寶藏經》中的故事被中國人附會到曹沖身上以顯其智慧。《雜寶藏經》中載“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幾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復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據此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的:曹沖稱象的故事記載于《三國志》中,《三國志》成書年代早于北魏,而且《江表傳》也記載了曹沖稱象的故事,其記載中有“鄧王沖尚幼”,與本傳“生五六歲”契合。吳主孫權未必需要占領了交州之后才能獲得大象,有貿易、進貢等多種手段。所以,筆者認為“曹沖稱象”在很大程度應是真實的。)
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后自歸。"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手?"一無所問。沖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戳,而為沖微所辯理,賴以濟宥者,前后數十。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后意。(曹沖不只是天資聰穎,而且心地善良。但是所謂的曹操“欲傳后意”不一定就意味著曹操有將曹沖立為接班人的意愿,畢竟從200年官渡之戰到208年曹沖去世時這段時間內。即使曹操已經解決了最大的敵人袁紹,但是神州遍地仍是群雄割據。當然,或許曹操認為戰勝了袁紹的他可以輕松掃平天下、一統宇內,然后讓天資絕倫的曹沖來接他的班。無奈赤壁戰敗后不久,曹沖也突然病死。但是,曹操對曹沖的疼愛遠超其他諸子這是毋庸置疑的。)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后,才遭敗仗,又逢愛子病危,對曹操的打擊還是很大的。)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據說《魏略》里有一段記載說曹丕曾感慨道:“要是我弟弟曹沖在,我很難說是否有今天這樣,可以支配天下”。但是此書已經失傳,真偽不得考證了,而且《魏略》是私史,更加不用太過在意。)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后。二十二年,封琮為鄧侯。黃初二年,追贈謚沖曰鄧哀侯,又追加號為公。三年,進琮爵,徙封冠軍公。四年,徙封己氏公。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景初元年,琮坐于中尚方作禁物,削戶三百,貶爵為都鄉侯。三年,復為己氏公。正始七年,轉封平陽公。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井前千九百戶。
雖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將他給忽略了。(畢竟歷史上曹沖對整個既定的三國歷史幾乎是沒有影響的,年方十三就英年早逝,比起征討北方的曹彰,爭奪世子之位的丕植,他在《三國演義》中確實可有可無。當然,他若是沒有早夭是肯定會不同的。)但是得益于語文課本中的“曹沖稱象”,曹沖作為神童的形象是為人們所熟知的。
夏侯榮(207年—219年) 字幼權,夏侯淵之子,三國魏將。
夏侯榮小時候就很聰明。七歲就會寫文章,每天讀很多書,用不了幾天就可以記住理解了。魏文帝聽說后請他作客。當時宴請了賓客有百余人,每個人都上奏了自己的名刺(相當于名片),名刺上都詳細地記述了每個人家鄉和名字。客人把這些名刺拿出來給夏侯榮看,他只看了一遍,就與每個來客談話而不會弄錯一人。(相比于曹沖,夏侯榮的強項似乎只在于記憶力強悍。)魏文帝感到非常驚奇。
漢中爭奪戰時,十三歲的夏侯榮隨軍參戰(曹魏子弟年幼隨軍是很正常的現象,宛城之戰時,年僅十歲的曹丕也在曹操軍中。而從這里也可以知道,年僅十三的夏侯榮必然是精通弓馬。),這時夏侯淵戰死,左右屬下士兵(應該是夏侯榮的親兵)勸夏侯榮趕緊逃命,夏侯榮不走,對屬下說:“我父親已經為國捐軀了,我怎么能逃跑茍活于世!”最后拔劍沖入陣中奮戰,終戰死陣中。(很疑惑,為什么一群親兵會放任自己的將軍去送死?歷史的細節已經無法考證,即使有疑惑也難以解開,更多的我們是被夏侯榮的忠孝之心所打動。)
史料記載: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第九》
榮,字幼權。幼聰慧,七歲能屬文,誦書日千言,經目輒識之。文帝聞而請焉。賓客百馀人,人一奏刺,悉書其鄉邑名氏,世所謂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談,不謬一人。帝深奇之。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而戰,遂沒陣。
關于夏侯榮的忠烈我們已不必贅述,但是對于夏侯淵的戰敗問題不得不說說。首先看下面幾條史載:
1.《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建安二十四年,於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
2.《 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漢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謚曰愍侯,子衡嗣。
3 .《三國志魏武軍策令》: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斗,賊遂繞出其后,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
4 .《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馀,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后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5.《三國志郭淮傳》:太祖還,留征西將軍夏侯淵拒劉備,以淮為淵司馬。淵與備戰,淮時有疾不出。淵遇害,軍中擾擾,淮收散卒,推蕩寇將軍張郃為軍主,諸營乃定。
總的來說,就是:
曹操讓夏侯淵防守陽平關。法正勸劉備打陽平取漢中。劉備一直打不下來。然后采用計策,主力在正面,而自己率領1萬精銳渡河跑到陽平的側面的定軍山駐扎,居高臨下,把1萬人分為10隊,不打夏侯淵,而去打張郃,但也沒打下來。夏侯淵發現張郃受圍攻,分了一半兵支援張郃。劉備見打不贏張郃,就指揮部隊到陽平的走馬谷燒鹿角(這里有個矛盾,到底是先打張郃再燒鹿角,還是先燒鹿角,夏侯淵再讓張郃去救東圍,三國志在幾個傳紀上記載有出入。)。夏侯淵率400人去救鹿角滅火,這時黃忠從定軍山山谷中率軍突襲救兵,夏侯淵指揮這400人與蜀軍打斗。蜀軍從背后繞道包圍了曹軍。后來曹軍撤退,而夏侯淵沒有能撤退回來,最終戰死。(縱觀整個戰役,會發現夏侯淵在此戰中并未指揮失誤,而是由于副手未能配合好才導致身隕。先是分了一半兵力支援張郃,而后又由于司馬郭淮患病,夏侯淵只能親自帶人救火。這才有了夏侯淵身死,夏侯榮追隨父親以身殉國。)
當我寫完才發現這兩位曹魏神童竟都是十三歲便夭折,實在令人嘆惋不已。相較于曹沖的天縱之姿,或許夏侯榮稍微遜色。但是,作為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夏侯榮的忠烈實在令人欽佩。
【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筆者,筆者會不定時更新文章,與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歷史。同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你們的建議與想法,筆者會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