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群里有人說羨慕大佬的文風,小主老師說哪一個大佬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深以為然。
我們從一出生每個人的起點都是一樣的,都是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差距越來越大,原因就是你沒有對方付出的多。
拿學習來說從小學習好的孩子一定學習習慣也特別好,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否則沒有付出他不可能擁有好成績。而反觀那些學習不太好的,大多是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態度不端正,態度決定一切,你沒有學習好的孩子付出的多成績也就自然而然不及人家好。
有沒有學習踏實認真但又成績不好的?有,但這只是個例,這種情況只能說明學習方法不對,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有付出就會有收貨,但不付出就一定不會有收獲。沒有任何成功不是經過一番付出和刻意練習的。記得中學時讀到魯迅先生的這樣一句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當時只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方才體會到魯迅先生的刻苦和惜時如金。
魯迅先生原本立志做一個醫生的,在日本留學期間目睹幻燈片中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人抓捕而在場的中國人卻沒有人一個人上前阻止反而津津樂道地觀看,這一行為給了魯迅很大的觸動,他意識到國人麻木的靈魂再高的醫術也是挽救不了的,于是便棄醫從文,拿起筆桿子搖醒國人麻木不仁的靈魂。
后來我便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當真天生就是吃寫作這碗飯的嗎?我覺得未必,如果魯迅先生當初沒有棄醫從文醫學界是不是就此多了一名醫學精英?魯迅先生的勇敢和果斷令我佩服,但魯迅先生當初選擇棄醫從文又何嘗不是從零開始,從不會到會的,作為普通人我們只看到了他成功的光鮮,可他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心血卻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
一句“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可見魯迅先生是爭分奪秒地寫作,沒有瘋狂的盡頭和付出也就不會有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這句話也是我六歲女兒教我的。去年冬天我給女兒輔導數學,女兒有點不開竅,我訓斥了她幾句,沒想到小家伙開始教訓起我來了:“媽媽,小孩子學東西都是從不會到會,從難到不難的。”我瞬間汗顏,為自己說出去的話感覺無地自容。是啊,女兒學跳舞又何嘗不是,剛開始基本功不扎實,劈叉下腰都好艱難,我便每天督促女兒練基本功,半年過去了女兒的舞蹈早已是全班第一,經常被老師點名站在前面領舞,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
再來說說我自己,我最近寫的第一本小說撲街了,剛開始心態很不平衡,覺得為什么別人的數據那么好而自己的數據卻那么差,現在想想也很正常,這畢竟是第一部小說,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從難到不難的,寫撲街很正常,大神也是從小撲街開始的,可以說撲街是寫作必經的階段。
這么想來我的心里很舒坦了,沒有什么大不了,寫作本身就是只為寫作而寫作,不能嘈雜太多寫作以外的東西,撲街與不撲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因此養成切書的習慣,而是腳踏實地按照大綱將書完結,而不是草草結尾,將寫作當成刻意練習,即使撲街也是一種練習,而練習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所以,現階段對我來說繼續努力碼字才是王道,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從難到不難的,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夠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