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問? 乾清宮內為何高懸白字黑匾并置放四座大鏡?
據說,乾清宮中黑底白字的大橫匾“正大光明”乃清初順治帝御筆,后經康熙帝臨摹而懸掛至今。“正大光明”不僅是清朝皇帝信奉的祖訓格言,也是作為擁有江山社稷的王者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素養之一。
最初,康熙帝高懸“正大光明”匾,對立儲傳位之事采用“先秘后宣”方式,主要是表示其始終一貫“公正嚴明”的態度,同時,也教誨子孫后世應“光明磊落,不搞陰謀”。從此,那白字黑匾的背后,就作為封存“傳位遺詔”寶匣子的秘藏處而聞名。
依筆者看,那大匾故意制成黑底白字,并且紫禁城內獨此一殿有四座大鏡,其中必有一番不尋常的來歷。
其一,白字黑匾與四面大鏡,意在“聯手”降妖除邪。四座大鏡何時造就可請教專家。四座大鏡均為正反兩面,共有八面明鏡,寓意照亮“四面八方”,室內難以藏匿,故又有“照妖鏡”之稱。“鏡”古作“鑒”,且“鑒、劍”同音,因而鏡有“劍”之寓意,八面大鏡進而寓意“八鑒(八劍)驅魔”。另外,四座大鏡如四大天王,守護東西南北;“正大光明”匾似神皇降魔大纛,師出有名,神通廣大。于是乎,仿佛這樣的乾清宮就可以“正氣壓邪”了。
其二,明清兩朝都曾在乾清宮舉行駕崩皇帝的“大殮”即尸身入棺儀式。并且,鑒于乾清宮如同皇上由陽間轉去陰間的“陰陽界”,所以“正大光明”大匾宜用黑白兩色來寓意“字(自)白底(抵)黑”,亦喻指“自陽抵陰”,以求冥福。
其三,自從形成了皇上駕崩后要將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的傳位遺詔取出公布的儀制,因而白色大字又寓意傳位之秘密必“大白天下”以及須“做事清白”。
其四,黑匾白字與乾清宮的大殮、停靈、公開傳位遺詔等儀式氣氛相符。并且,五行說“黑”象征“水”,方位為“北”,有防雷克火、避邪驅魔之功能;“白”象征“金”,方位指“駕鶴西游”的“西”,通往“西天極樂”世界。白與黑是“金生水”的“相生”關系而非“相克”,因而吉祥......恕在此處不再贅述。
總之,參觀“正大光明”白字黑匾與意在辟邪的四座大鏡,聯想前問“鬼屋兇宅”所講史上一幕幕兇殺等惡劇怪事,這乾清宮還真有些恐怖味道。
41問? “交泰”殿名源自《易經》嗎?
交泰殿位于紫禁城內廷“后三宮”的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殿名“交泰”源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
交泰殿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最早為明代嘉靖年間建。交泰殿為皇后生日即“千秋節”時接受慶賀的地方。
如前面第15問所講,紫禁城“外朝”與“內廷”的前后布局,從南向北看恰似“泰”卦形狀,若從北向南看則呈“否”卦形狀。由于有“否極泰來”之說,則可以將“前三殿”與“后三宮”的布局視為“泰”卦之形。引用《易經》具體說 “泰”卦,即所謂的“上下交”的“上坤下乾”……《泰》卦象征自然界陰陽二氣交感,萬物通達生長;社會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泰卦宣揚的是“乾坤安泰,天下和諧”之理想,這也是構成易學核心思想的原理之一。
42問? 交泰殿“無為”二字源自何處?
交泰殿內匾“無為”二字原系康熙御筆,乾隆再摹。其源自老子“道無為而無不為”之說。老子還說過:“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有專家指出,《易經》講道,而對于道講得最早、最系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其辯證法思想萌芽于《易經》,其成為體系則建立于《老子》。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發展和規律,從而創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性辯證法——它發端于《易經》,而體系的建立則完成于《老子》。
筆者認為,交泰殿內中央墻壁上的康熙題“無為”匾,含有昭示“順應民意,無為而治”即易學中的“辯證施政”之深意。
43問? 交泰殿里皇帝玉璽為何僅有25方?“二十五寶璽”之來歷?
曾經存放于交太殿內的25方玉璽,其實物已改存于故宮珍寶館內供參觀。如今交泰殿內僅僅放置25個空匣子,那些玉璽匣子是由楠木、白玉、青玉、純金等上好材料制成,有“二十五寶璽”之稱。
這不多不少剛好為25方的皇帝大印,首先是根據《易經》而特制的。《易經》系辭上傳(第九章)有“天數二十有五”之說。
所謂“天數”,是指陽數,即奇數的“1、3、5、7、9”。這五個陽數相加,總和是二十五。此說還可追溯到更古老、更神秘的河圖。細觀河圖,1、3、5、7、9這五組陽數分列于圖中的上下左右中的五個位置,并且它們相加的總和是25。這25方玉璽象征皇權“天數占盡,陽剛充滿”,有說主要是對臣工百姓生殺予奪的主宰工具之一。
據說清朝初年,宮中玉璽多得竟達39方,顯得非常雜亂。其中夾雜一方沒刻文字的印璽,還有一方的印文與所傳秦始皇的“傳國之寶”相似,一直被誤認為“秦璽”。后經乾隆帝甄選了25方,其余不用,因而才有了這“二十五寶璽”,被奉置于交泰殿內。
乾隆帝為何只選了25方玉璽呢?為何不是33方或其他什么數字呢?除了前面提到其源自易理“天數”,另外據說乾隆還曾希望大清能像傳代最多的東周那樣延續二十五代。
清朝從盛京遷都北京,與周平王遷都洛陽的經歷相似。但自順治帝定鼎北京后,傳到宣統僅僅十代就將乾隆“傳代二十有五”的美夢打破了。
民間常說“富不過三代”。縱觀歷史,無論哪一朝代,是否都“傳不過二十五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