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 ? 十里畫廊
臨江仙 ? 夢游漓江
云遠留白誰弄墨,氤煙淡彩流霞。輕舟入畫訪仙俠,重山開次第,三姐唱漁家。
小小鯉魚知好客,船頭躍水輕嘩。山歌伴我啜香茶。水連湘楚地,飛幛醉清華。
《臨江仙》,詞牌名,唐教坊曲,雙調小令,用作詞調。又名《謝新恩》、《雁后歸》、《畫屏春》、《庭院深深》、《采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敦煌曲兩首,任二北《敦煌曲校錄》定名《臨江仙》,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作《臨江仙》。《樂章集》入“仙呂調”,《張子野詞》入“高平調”。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韻)。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韻)。
陽朔,說陌生,卻也旅行過多次;說熟悉,又每次感受都不一樣,所以要描述它,我只能用 “印象” 一詞。
首次和陽朔結緣,是在90年代末,也是我人生中的首發旅程,背帳篷徒步漓江,山前山后單邊搭渡,把畫山秀水瞧了個夠。單程20多公里,夜宿月亮灣,只記得江水透心涼,那時候正值國慶節,一路山風送爽。
陽朔最美的山水、最醇的味道在興坪,值得多呆一天,當時的興坪晚上沒有燈,走夜路必須打手電。小漁村的清晨特別寧靜,東方才吐白,推開一扇窗,忽然發現鼻子跟一道翠綠的屏障打了個照面,原來夜里竟沒注意,這是真正的開門見山啊!屋頂的青瓦上偶爾劃過幾聲鳥啼,仰頭張望,卻見屋后那座奇峰似乎云也飛不過去。
女主人忙前忙后,叮叮當當;遠處漁船早已歸來,小小的早市上人頭攢動。這樣的情景在西江邊常見,凌晨4點多已人聲鼎沸,如今在漓江邊上相遇,雖然規模小很多,但更覺得妙筆書畫卷,濃墨淡彩總相宜。
今天回想,小漁村的淳樸、恬淡,是多么走心。可惜那時人太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流連西街的酒吧光景,團隊也沒選好,勉強合作,好在陽朔山水舉世無雙,尤其興坪仿如世外桃園般的寧靜,足以把旅途中的小遺憾撫平。
當然,現在的交通是快捷便利多了,處處通高鐵,那時候還沒有啊,火車也不方便,幸好有粵海客運的直達快巴,未有高速公路的條件下,在老國道上一路顛簸9個小時才到陽朔,當時站點就在西街路口。可我已經很滿足了,畢竟是毗鄰的兩個省,過往客運、貨運繁忙,地區車站安全系數高。所以那時去桂林北部是樂此不彼的,也確實因為桂北夠迷人。
每次去桂北都是以陽朔縣城作落腳點,有時間的話還可以租輛自行車轉悠,橫看成嶺側成峰,山水的面貌變幻無窮。
人是不斷成長的,有些曾經感興趣的東西在無聲地變化著,比如西街,多年前的新鮮感一縱而逝,只有越鄉土的東西越是記憶猶新,比如興坪的小漁村,那種開門見山聽鳥啼的靜逸,沒有路燈有村民帶路的熱心,有自養黃鱔的大山味道;連驢友都是換了幾茬,雙向選擇,直到遭遇嗅氣相投的朋友。
若問我陽朔怎么樣,我也概括不來,我只記得它鄉土的味道,它的華彩樂章——興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