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城
“三江四合,抱城如壺”,故稱“壺城”。
地界雖小,名聲響亮,不過響亮歸響亮,聽上去卻有些犯膈應 ,什么名聲?說是“死要死在壺城”,
這怎么說?
壺城這地方出好木料,比如梓木、楠木,都是適合做棺木的材料,而且做棺材的手藝相當精湛,大家都以死后得副壺城的好棺木為最大幸事,所以說“死在壺城”。本地人不計較,但外地人總歸在意些,所以壺城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不管誰家有事了,不能夠說做棺材,得說——做財。
老張
說到壺城的名聲,就得提壺城這幫好技藝的木匠,大家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用料,做工,速度各有優勢,公平競爭,所以誰都不服誰。可這幾天有個消息在木匠師傅里炸開了鍋:老張要出山了。
老張是誰?
身材不高,頭發灰白,一張黑黃面皮,臉頰和下巴散落些胡須,眼皮總耷拉著,不抬眼,不怎么愛說話,看起來就是普通的半百老人罷了,但壺城的木匠師傅沒有不服他的。
據說他做過一副大財,是給某位大人物用來死后夫妻合葬的, 蓋子上雕有九九八十一條龍和鳳,取龍鳳呈祥之意,梆上雕有八仙過海,各個仙人的衣飾紋路,胡須毛發都清晰可見,所有圖畫都用立粉、貼金等技法、線條飄逸流暢 ,色彩層次分明,此后壺城做財的名聲才傳開去。
但老張已有二十年沒再做過,為什么要現在做財?要做成什么樣?有好奇心重的想當面找老張問問,可他一直足不出戶,家里大門緊閉,倒是一直聽到敲打,鋸刨的聲音。
三個月后
今天早上,老張家里的敲打聲突然停住了,大門不再緊閉,而是敞開半人寬左右的縫隙,可沒人從屋里出來,大家都很疑惑,這是什么意思,做好了?
等了一天,還是沒消息,大家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約著一起去老張家里探個究竟。
里面有個輩分最高的木匠師傅,姓王,大家叫他王叔,他慢慢把門打開,發現院子里面空無一人,王叔敲了敲門,喊道“老張,在不在?”卻沒人回應,這時突然來了一股子風,把堂屋門吹開了,這時天色也暗淡下來。
有人躊躇道:“這怕是有事兒啊,咱還去嗎?”
王叔當先一人走進院子,“有事更得去看看,怕就回吧。”其他人互相看看了,沒吭聲,跟著王叔后面走過去。
推開堂屋的門,只見屋里正中間放著一具獨木棺,王叔先走了過去,湊近了看,邊看邊不住地稱贊“好啊,好啊。”
原來蓋子和梆子上刻了老張當年打出名聲的九九八十一條龍鳳和八仙過海圖,不僅如此,老張還用鏤空法在梆子上雕了一百單八羅漢,已經打磨得差不多了,就差貼金,描粉了。
可老張人呢?
四處望去,一個人也沒有,又一陣風吹過,堂屋的門哐當一聲關上了,原本亮著的燈突然滅了,屋里光線十分暗淡,僅能照出人的輪廓,不知怎么的,雖是盛夏,屋里溫度卻不高,大家都不敢說話,異常安靜。
突然——
嘎吱一聲,原本緊緊合上的棺材蓋動了,
“王叔?怎么辦?”有人喊道。“大家別慌,退后。”王叔鎮定地說道,接著向前走去,“我看看究竟。”
他慢慢把棺材蓋掀開,掏出自帶的小電筒照亮,這一照不要緊,他放聲喊道 :“老張!”
大家連忙圍過去看,原來里面躺著的居然是老張!只見他緊閉雙眼,面如死灰,一動不動,小電筒的光也滅了,屋子里一片漆黑,有人喃喃道:“難道是還魂?”又有人說:“看來這副大財是老張為自己留的,老張師傅你安息吧,我們一定讓你入土為安。”
王叔擺手說:“胡說什么,都閉嘴,你們......”
話音未落,只見另一個聲音響起:“還差半分。”
說著棺材里的老張慢慢坐了起來,有那膽小的已然嚇癱在地,喊道:“老張師傅,你安心去吧,你的后事我們一定辦好。”
老張掏了掏兜,摸出個東西,弄了幾下,突然有了光亮,“你們這幫小年輕,”王叔說道,“這是祖上傳下來的規矩,棺材打磨之后要自己躺進去感受,如果有不平整的,沒做好的地方再重新打磨,之后再貼金,描畫。”
那嚇得坐地上的年輕后生,有些掛不住臉,站起來小聲說:“至于要這樣么?”
“當然要”老張指著手里的東西說道:
“就像魅族PRO6手機,側邊用 5 段不同長度的圓弧組成一個順滑過渡。為了將直線和弧線嚴絲合縫地順接,PRO 6 選用了定制的刀具來精雕這段弧線,花費比以往多兩倍的加工時間,最終達到了 0.01mm 的精度。
拒絕簡單對稱,打造絕佳手感,12年工匠精神,小得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