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自掏五百萬保護方言:不能只會說普通話和英語。
這個新聞一出,各種各樣的看法也是層出不窮,更甚有大神評論“這是國家大事,不該汪涵去決定去提倡”,反而我更想為汪涵這樣的行為點贊。
記得汪涵說過一句話“普通話可以讓你走的更遠,方言則可以讓你記住你的根在哪里”。
方言的消失是一種語言的剝奪,而語言是一種社會特征更是一種社會的凝聚劑。語言是一個民族的象征,語言的消失意味著民族的消亡。
方言消失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以該方言為載體的所有地方文化都會消失,比如戲曲、風俗。以及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會漸漸淡化。
舉個例子“舍不得孩兒套不住狼”其實這個話隨著普通話的普及慢慢就變成了這樣,方言中“hai”是鞋子的意思,這句話的原句是“舍不得hai套不住狼”,既然想要獵到狼作為戰利品就得走遠路所以費鞋是在所難免的。反觀用孩子去誘惑狼想必這父母得多么的殘忍才可以做到。
很多的調查顯示:10后基本聽不懂方言,00后聽懂方言的比例也在下降,95后和00后的青少年和家長對話都是普通話,甚至很多的00后認為老師都說了“請講普通話”所以講方言是很不文明的行為。
在我的觀點中“方言會自然消亡”因為方言的受眾開始變少隨著全國青少年普通話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普通話,反而大多數的受眾者都是一些年紀較大的人,就好像多元化的產品不斷地出現受眾少導致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地減少最后之至消亡。所以全國的方言都會在時間的磨礪下慢慢自然的消亡。
方言從非物質文化方面來說作為一種語言代表的往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大的范圍來說是一種相對長久的政權代表。在歷史的長河中,民族和國家總是伴隨著政治上的一致對外,在文化上又是秉持著對內是一致認同的態度。
方言是一種來自家鄉的歸屬感,這種感覺當你身處異鄉的時候更是銘心記憶。
記得初到上海的時候,為了省那么幾十塊打車費愣是將三十斤的行李箱搬到地鐵上聽著上海大媽用方言罵我的時候內心是超級感謝有方言的,因為我完全聽不懂大媽說的是什么,聽不懂就沒必要去理會這就是我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時隔好多年依然鄉音無改,是因為鄉音在我們離家的時候可以給我們心理上找到一種歸屬感。
綜上所訴,我的觀點是支持方言的保護,也是一種保護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