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工作,一邊堅持日更的朋友們,經常會出現無法持續輸出的情況,這時候往往會有人會鼓與呼:一定要堅持,作家也是堅持每天日更的呀!而事實上,是不是如果堅持不了每天定時寫作,就一定當不了作家了?
回答當然是NO!舉一個例子嘛: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主——石黑一雄在為英國《衛報》撰文回憶寫作《浮世畫家》的心路歷程時,回憶說在工作之初,我和妻子商定”必須在桌前準備好開始我的90分鐘晨間寫作任務,然后再去上班。...但我可悲地,幾乎是病態地無法分割自己的注意力。那些日子里,當太陽升起,陽光灑滿整間地下室,我在桌前正襟危坐,卻只寫得出“兼職”二字。這距離成功未免太遙遠。我直瞪瞪地盯著空白的稿紙,艱難地抑制著爬回床上的渴望。"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尚且如此,我們這些凡人堅持不了日更,也屬于正常嘛!所以我們的目標還是寫作!在通往目標的路上,我贈送大家四個秘籍,名作家出品,值得信賴。
渡邊淳一:有鈍感力一樣的心態
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年過七旬仍然筆耕不綴,他的成功的秘訣就是:鈍感力!他曾講述一個故事:在他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作家時,在作家新人圈里,名叫做O的男作家是最有才華的。但是由于新人的緣故,稿件即使是嘔心瀝血創作的或者編輯主動約稿,仍然會被退稿,而這位極有寫作天賦的男作家在遭遇了一次退稿后,打擊甚深,整日垂頭喪氣,毫無創作新作品的斗志與欲望,連編輯打電話詢問是否有新作,也難以激起他寫作的想法。而渡邊淳一每次遇到退稿常常埋頭喝悶酒,酒醒后重新燃起創作的欲望,寫完后繼續向編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十年后,那位極有寫作天賦的男作家的名字已經在文壇上消失了,渡邊淳一卻貢獻出了《失樂園》等一大批小說,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小說家。
人們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于才能,如果非要舉出什么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就是有益的鈍感力。成功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才華,而能讓才華經過磨練熠熠生輝的,正是堅韌的鈍感力。鈍感力是即使面對挫折,仍然能迅速調整心態,重新以昂揚的姿態投入創作的心理能力,鈍感力是即使知道寫作不能立刻帶來收益,但依舊會堅持下去的長遠眼光,鈍感力更是拋卻怨天尤人,學會反思,立刻行動的執行力。愿你我都能擁有“寫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寫作如初戀”的鈍感力。
張愛玲:要像撿垃圾一樣積累材料
在1940年的上海,張愛玲是個傳奇,被傅雷譽為“天才”。不少人好奇她不過二十來歲,是如何培養出如此獨特的生活領悟力。張愛玲真的是天才嗎?張愛玲在《我的天才夢》里自有回答,然而《天才夢》對于我們寫作沒有實際指導意義,張愛玲在《論寫作》中提到過一個能記下好材料的辦法:“比天才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他們有許多值得一記的話,若是職業文人所說,我就不敢公然剽竊了,可是像他們不靠這個吃飯的,說過就算了,我就像撿垃圾一般的撿了回來。”據張愛玲弟弟張子靜的話佐證了張愛玲的自述:張愛玲早期小說原型皆來自于李鴻章大家族后人的遺事,《花凋》寫的是她親舅舅家的事情,因為這篇小說,舅舅一家和她鬧翻了,自是后話。
文藝青年最愛的那句話“于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出自張愛玲的散文《愛》,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是胡蘭成的后母親身經歷的故事。張愛玲的《色·戒》因被李安改編成電影而名噪一時,這個故事也是胡蘭成講述給張愛玲的。
對于已經養成寫作習慣的人來說,一切皆可以成文章,身邊的小事可以寫成隨感、雜文,身邊的大事可以化為小說的梗概,身邊人亦可以豐富為小說的細節。講個笑話:很多人說不敢和作家成為好朋友,因為說不定什么時候自己的名字就成為小說里主人公的名字,若是有個好結果就算了,若是人品惡劣,死得又慘,真是太堵心了。錢鐘書的《貓》中提到了”曹世昌在李太太的客廳頗不受重用,大家講的話,他接談不來,忍著一肚子的忌妒、憤怒、鄙薄,細心觀察這些 “紳士”們的丑態,有機會向小朋友們淋漓盡致地刻劃。”雖然是反諷,然而也寫出了作家通用的寫作習慣。ps:曹世昌的原型是沈從文喔!
從現在開始,好好觀察身邊人、身邊事,說不定就能成就一篇煌煌巨作!
茅盾:有邏輯的列提綱 ?
準備好材料后,那么如何將其寫成文章呢?茅盾(中國主流文學界最有分量的文學獎項就是茅盾文學獎啊!)曾介紹一個方法:在寫作《子夜》(文學專業必讀書目)時說,1930年冬天開始整理材料,寫下詳細大綱,列出人物表,擬定人物的性格、教養以及發展等等,然后再擬出故事的大綱,把它分章分段,使他們聯接呼應。通常一兩萬字一章的小說,常寫一兩千字的大綱。這辦法并不是茅盾原創,而是巴爾扎克想出來的:先寫一個極為簡單的大綱,然而再在大綱上去填寫補充。
雖然我也是寫作小白,但是這么多年的寫作經歷告訴我,無論是寫碩士論文、學術論文還是小說、雜文甚至是詩歌,最好用的方法居然還是小學語文老師教的:列提綱!如何列提綱呢?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有邏輯!邏輯!邏輯!寫作思路邏輯的經典套路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在熟練掌握這個套路的基礎上可以運用胡適的哲學史研究法(明辨、求因、評判)、FABE法、六頂帽子法、釋迦摩尼四圣諦法等等,行文結構的邏輯有:時間—空間順序,重要程度順序,按類別順序。具體怎么做,大家可以邊寫作邊體悟,如果大家有興趣,我也會在以后的文章中寫到。
張恨水:像對待工作一樣去寫作
人人都羨慕出口成章、倚馬可待、七步成詩的寫作者,譬如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通俗文學大師”第一人的張恨水更是人人熱捧的快才。據說,每天晚上九點,報館來索稿的編輯便排隊等在張恨水家門口,張恨水低頭在稿紙上奮筆疾書,數千字一氣呵成,各交來人。甚至有一日,他坐在麻將桌上上了癮,報館來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將,右手寫,照樣按時交稿。看到此,很多人對作家這一行當退避三舍。這也太難了,可能我一輩子也做不了作家了吧!
然而這只是野史呀,一邊打麻將一邊寫文稿,這是瑪麗蘇小說里才會出現的天才呀!在民國期間,張恨水擁有最龐大的讀者群,比現在的咪蒙還厲害,連歷史學教授陳寅恪、魯迅的母親都是他忠實的粉絲。他們會喜歡他在麻將桌上寫的敷衍之作嘛?當然不是,據女兒張政回憶父親,“大約每日九點開始寫作,直到下午六七點,才放下筆吃晚飯,飯后稍事休息,然后寫到夜里十二點,日復一日”。沒有全情投入,張恨水一生怎么可能創作了12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游記等近4000萬字呢?
1999年,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斯蒂芬·金不幸遭遇車禍,情況十分危急,險些一命嗚呼。很多人以為他會就此結束寫作生涯,然而車禍過去僅僅五周,在經歷了七八次大型手術,膝蓋被打入多枚鋼釘和“日服百藥”之后,53歲的斯蒂芬·金竟坐在輪椅上,繼續寫作!第一次寫完時,他已汗如雨下,髖部的疼痛幾近錐心刺骨。若不是這樣的投入,斯蒂芬·金怎么會繼續貢獻一批優秀的恐怖小說呢?
如果真的想熱愛寫作,請像對待工作一樣去寫作。工作不過是糊口的手段,單調乏味,你尚能堅持一日八小時;老板虐你千萬遍,你尚能堅持住;而寫作你那么感興趣,在未來也能讓你站著把錢掙了,那為什么不能給它再多一點時間呢?堅持日更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方法,它不過是一件倒逼自己思考、練筆的手段,但不是目的。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包括寫作環境、寫作時間、寫作內容乃至寫作風格,如果沒辦法日更,但是保證一段時間之內全情投入寫文章,日常保持正常輸入,就算像張恨水一樣偶爾打打麻將,那么也是可以貢獻出好的作品的。
我是一位新手媽媽,一邊帶小孩,一邊工作,如果連我也能堅持寫作,那么電腦前作為單身狗的你,又有什么理由說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