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芝蘭
看著他們共同學習,共同討論,一起尋找答案已成習慣,心中很是開心。當學生在教室里提出問題時,現在的我更喜歡在班里再多問一句“誰有好的辦法嗎?”一群熱心的人兒在說話,瞬間有了一種或多種答案。
記得昨天有一位女生,平時在班里存在感就不是很強的一個女生。她在下課時跑到我身邊說她的文具袋不見了,剛好張子寧同學撿到送我辦公室了。
我說:“那你去我辦公室拿吧!”
“老師,我不知道您的辦公室在哪里?”
我聽后有一驚,帶她三年竟不知道老師辦公室在哪里,是我的失職還是她的活躍度極差呢?如果以前我會直接換一個知道的同學取回來,省事兒,可現在我想要培養學生更多的主動性。
“那你可以過去問問其他老師就可以找到了。”
第二天我在她的日記本看到了她對這件事情的描述,她通過問其他老師成功的取回了自己的文具袋。
而今天又看到她主動承擔了班里的“樹醫生”,心里很是開心。她是否是因為也有了個體的價值感,有了被看見被信任的自豪感了呢?!
本學期以來我都是在以發現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堅信他們都是聰明的,只不過他們的聰明有時候用在了其他地方,用到了哪里這是我應該知道的事情。我喜歡看到當我說出他們心里話時,他們內心的孤獨和渴望找到了歸屬,他們的眼神透露出閃耀的光芒。剛開始的時候我有著強烈地期待值,可漸漸發現這些期待的地方正是我們每天使我焦躁的地方。學會漸漸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放下自己對他們的期待,收入眼底的皆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