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得閑(其實是終于攢夠錢了),把購物車里的幾本書清空了,書剛到手,老劉屁顛屁顛地跑過來問:“看這么多書干啥?”這種問題,一般在網上看到我是不予搭理的,但作為老友,我開玩笑地回了句:"那你玩那么多游戲又有什么用?“
不過話說回來,我到底為什么看書即使在我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要拼了老命擠出一點時間來看會?
01 興趣所在
現實中,有的人嗜書如命,有的人談書色變,喜歡看書的,那是好書多多益善,不喜歡看的,一本也算多,歸根到底還是落在興趣二字。
像我,并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文字,小時候常做的是拿起筆隨處亂畫,畫得天花亂墜,風起云涌。后來偶然一次堂姐給我買了本安徒生童話,小孩子每天的思維都是天馬行空,童話書自然最合胃口。慢慢的,自己跑去買了一本又一本童話書, 當然,還有少不了的「中小學必讀名著系列」......
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真正選擇自主選書應該是高考過后,畢竟以前讀書過于功利性,老想著這本書到底能不能當我的寫作素材?現在想想,覺得那時到處翻書只為湊夠素材的樣子真可笑。
02?意境提升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書看得多了,有些很平常的事慢慢會變得詩意盎然,說白點,就是審美提高了。
像我平常夜跑,一般都是選擇田徑場而非“內環”,前往田徑場的路上有此起彼伏的蛙叫聲,有昏黃的路燈透過樹枝灑落一地,慢慢走過去,真的是情(bi)調(ge)滿滿。而在田徑場,抬頭便是黝黑的天掛著幾朵飄來飄去的白云,耳畔拂來的不只風,更有讓周遭略顯安靜的蟋蟀聲,這種環境下跑步,再壞的心情都能調整回來。
03 輔行萬里路
中國有句古話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很多次,外出游玩,遇到的游客多半是拿起手機不停地拍拍拍,我也拍照,但絕不是這樣肆無忌憚,浪費欣賞時間地拍。書看多了,你會見識更多的人情冷暖,了解更多的地域人文歷史,這時的你再去行走,除了加深你對書上內容的理解,更加會讓你注重這里的人文與歷史過往,你會享受在那慢慢行走,感受一切。
借用葛劍雄教授的一句話“了解社會,了解具體的人生事物,包括前人留下來的建筑,文化,還有自然的風光,行萬里路,這個收獲是很大的。但不要忘記,如果在這以前,讀萬卷書的前提做好了,你的行萬里路就能起到行兩萬里路的作用,否則的話,你到了那里只是看到了表面。”
包括我在內,很多看書的人都有這個感覺:書看完后具體內容都會忘得七七八八,這點之前也困擾我很久,后來慢慢知曉:其實看書思考的過程,其精華已不知不覺被你所吸收。嗯,談到這也差不多了,文末分享一段語錄: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