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北京,像我曾經呆過的桂林一樣,一夜大雨溫度降到十度左右,仿佛遁入了冬季感覺。還好那些小區里的郁郁蔥蔥的樹依舊散發著夏日的蓬勃生機。不然,真的以為這冬天來得太快。
前兩天一篇張泉靈的辭職日記在朋友圈被很多人轉發了,我是那天一大早在羅輯思維里看到的,這篇文章對我觸動還是很大,雖然那是別人的日記,但多多少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說來也巧,剛好前一天和朋友聊自己從體制內走出來加入一家創業公司的感受。其實,總體來說,三個字: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倒不是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原先儲備的知識和方法完全派不上用場的無助感,看著眼前的飛快的敲著代碼的90后工程師們,聽著各種如 SaaS , BP , CaaS , 2B , 2C , SDK 等等這樣的專業術語,我一下就失去了原先的自信,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進入了一個典型的巨蟹座的自我否定死循環中。
可能熟悉我的人都會覺得這不大可能呀,這不像我啊,雖然平時有點內向低調,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蠻逗逼,也蠻受大家歡迎的嘛,然而事實確實是這樣,我自己也搞不明白。
好友幾句話倒是幫我找到了癥結:思維方式還沒有轉變過來。也就是說進入創業公司,原先的那套被動式的做法已經沒有用了,在這里,你得自己主動去融入大家,而不是等待著某個時間別人圍過來和你一一握手相識,大家沒有那個閑工夫。在工作方面,更是應該主動出擊,快速學習,花最小的成本去做更多的事情,原先那種凡事追求完美,做完了就期待得到領導好評的心態,在這兒,別人是不買單了,在這個商業社會里,一切都得靠市場和用戶來說話。
張泉靈在她的心路歷程里說到:
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只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里,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其實,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
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歲還有的好奇。艱苦的掙扎也沒有磨蝕的好奇。幸好,愛我的人只是因為想保護而阻攔,他們終究是愛我的,知道于我,澆滅好奇心,無異于謀殺。
我很敬佩在她這樣的年齡還擁有著對這個世界和未來飽滿的好奇心,我也看到了她那些看似理性的文字背后所迸發出來的生命的張力。但對于我來說,或者每一個想從原環境跳出來進入創業大浪潮的人來說,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思考和踐行,快速成長。
這里我想和你分享一下集合號總裁 Jennifer Jin 加入團隊3個月后的一次談話要點(有增加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即使不創業,這些對我們的成長也是有幫助的,以此共勉:
空杯心態、迅速學習
以前適用的,今天不適用了,讓你走到今天的所有因素都有可能需要更新換代,這不僅僅是打幾個補丁,而是要從底層來一次更徹底的更換操作系統。其次“病毒”一般瘋狂的生長,對身邊遇到的看到的一切重新打開你的接收器,去吸收一切能帶給你進步的信息和能量。
做和自己價值認同相匹配的事情
工業時代的發展是由一個個嚴格的組織力量推動前進的,而如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很多人已經可以從組織中解放出來,即使你是如張泉靈一般的70后,只要你自身具有價值,你依然可以找到和自己價值認同相匹配的事情。當然,并不是人人都是張泉靈,但只要你去堅持探索,總是可以突破原有認知范圍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的。也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在殘酷的創業競爭環境下充滿激情的生存下去。
要自我驅動
在一般意義上的大公司,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所以溝通變得非常重要,每天收到很多郵件,然后按照輕重緩急挨個處理。但在創業公司,一個有自我驅動意識的人看到需求的時候,即使現有資源不足,也會主動先拎起來干下去,不必等到萬事俱備了再動手,因為那樣那就比別人慢了很多。
要有試錯和糾錯的能力
創業的過程就像沿著一條霧霾密布的路前行的過程,我們并不知道前面的岔路口該選擇哪個方向,只有鼓起勇氣去嘗試。對于個人也是一樣,原來大公司組織結構清晰,決策過程需要經過不斷的評估和辯證,而創業公司沒有時間等到完美的方案,只有快速實施,如果沒有達到效果,要能馬上糾錯,重新開始,快速迭代。
非常直接的客戶和市場導向
創業公司的成敗完全取決于客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認可,所以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要對客戶和市場有很好的直覺。不僅僅是直覺,并且圍繞客戶需求或未來趨勢看公司的盈利點。這樣的體會,在大公司里絕對沒有這樣直接。
沒有什么可怕的,這就是一條野蠻人走的路,在這個一切都充滿了未知的今天,我們誰都沒有充足的道理來保證創業的成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逼得更瘋狂一些,更敢于挑戰,放下過往所有的光環,卸下包袱,自我驅動,迅速學習,快速成長。到最后,即使沒有成功,一無所得,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終歸是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了。
題圖:迎著陽光的仙人掌。
Form: unsplash.com?
By Demi DeHerrera
?微信號:dldw2015
▲微信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