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蒼山空寂,明月清朗,幽潭澄澈,野花自開自落,浮云時聚時散,這里面都有禪意。詩人流連于自然的美景,寫出自由的心與天地造化相融的平靜與快樂。
2.?倘能消弭固執和對立,消弭貪欲與妄念,消弭緊張和焦慮,便能以空靈玄妙的智慧,樸素自然的心情,隨緣自適的態度,求得本應屬于你的完美的生命。
3.?而另一種安靜,或者換一個詞,幽靜,卻更富于精神性和情感意味的。那是脫離了虛浮的嘈雜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種感受。這種幽靜得之于自然,同時也得之于內心,物我在這里并無區分。
4.?以佛理而言,心性應該是空明的,這樣才能自由無礙,但一無所為、毫無形跡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無論人處在什么樣的境況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牽累。
5.?你一心想要得到一個東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滿了,偌大世界,置若罔聞,“得”未嘗得,失掉的已經很多!
6.?山谷溪澗之處,辛夷自開自落,不為生而喜,不為滅而悲。
7.?禪首先不是宗教,不是哲學,而是生活方式、人生態度。
8.?按佛教的本義,萬物無常,無常是苦。而詩人的心靈,卻正因為認識到萬物無常,更能在機緣湊泊的遇合中感受到人生的樂趣,和事物變化的神奇與美妙。
9.?我們平時當作“我”的那個東西,說到底也只是個影子,并不是真我。它也是依條件而存在,依條件而變化的。譬如一個人從小受人欺凌,長大以后總是對人猜疑懷恨。他以為這個正在猜疑懷恨的人就是“我”,其實那不過是受人欺凌的經歷的結果。
10.?“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11.?老想著那雙鞋子,人就變成鞋子了,變成鞋子很好嗎?“
12.?“擔水砍柴,無非是道”。
13.?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輪明月到床前”,詩在這里結束。白云是遮蔽,有遮蔽則月不見明。去妄降惑,自性顯現,就像云消月出,景象澄明。
14.?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誰辨滿甌花?
15.?“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