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心學也有幾年的時間了,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聽一個朋友說起“王陽明是個很牛的人”而后又在《明朝那些事》中又有提及才知道王陽明就是高中課本中那個唯心主義的典型,更知道他是有明一代立德、立言、立功的圣人。于是就留了心,加之那時工作,事業沒有起色,內心有點彷徨而心學又感覺有點成功學的意思,于是就特別的去看了《傳習錄》等書。林林總總由于能力及閱歷有限對于心學的理解難免有限,以下就談談最近學習的體會。
心學有著名的四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一直以來研究心學的人都認為這四句很重要,概況了心學的要義。講真,本人一直沒有領悟這四句的意思,而是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學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聽從你的內心,你的良知會指引你的行動,只要做到心中無物,心外自然無物。最近我發現很多宗教甚至心理學其實都講的是這個道理。佛教中有“空是色,色即是空"的心經,更有佛祖的“上天下地,唯我獨尊”這個“我”指的就是每個人的心。道家的思想“無為”也是一種聽從自己內心,回到嬰兒狀態的一種狀態。當然,王陽明對于佛、道都有涉獵,這些思想不足為奇。但現代心理學,現代腦科學都有關于“心流”的說法,即從事某一種工作中那種忘我的投入。隨著我對心理學的學習,我越有一種感覺,陽明心學要達到的就是這種心流的感覺。聽從你內心的引導去做你內心想做的事,這就是“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在我看來,拋棄外部評價體系,而聽從自我內心感覺去做事就會更有成就感,更有幸福感,也更容易成功。同樣,心學中的很多思想,比如“人人都是圣人”“吾心即吾師”“做圣人不必假求于外”等講的都是這個道理,聽從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去體驗。聯想到最近看的關于巴菲特的介紹,他曾說過”人最重要的是從事自己想做的工作”。我想也許人類的頂級智慧都是想通的,聽從自己的內心,你會感到幸福。
難怪當王陽明臨終時,他的弟子們問說他有什么遺言時,他指著自己的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聽從自己的內心,不斷的致良知,不斷的做到知行合一,去感受去體驗“心流”定可以走向成功,幸福的生活狀態的。這就是我最近的一點學習體會,心有所感,故有所發。在自我成長上,我們還需學習,還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