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許久,終于可以寫《好用的哲學》讀后感了。與《簡單的哲學》相比,我覺得《好用的哲學》更貼近生活,更容易讓人思考,但又更難讓人思考出結果。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好用的哲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的基本工具”,它把我們所了解的知識、所說的話、所認知的東西、定義等等區分成了不同的層次,這部分對我現在的影響著實很大;第二部分是“大師級的工具”,介紹了一些哲學大師所用的哲學工具;第三部分講的是“激進的批判工具”,我們真的了解事情的真相嗎?我們做的事情真的是對的話?我們真的一直處于自由之中嗎?這一部分對事關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最深層的反思與批判,甚至對于批判工具自身,也絲毫不留情的進行批判;第四部分講的是“哲學工具的局限性”。
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整個人陷入了一種迷茫,我真的知道別人所說的話的意思嗎?我說出來的話真的是我所想表達出的意思嗎?我表達出的意思別人真的理解嗎?我真的像我自以為的那樣了解自己嗎?哲學把知識分成先驗和后驗、撤銷與不可撤銷,把判斷分成分析與綜合,把認知分成主觀與客觀,把愿望分成了從言和從物等等。在讀了《好用的哲學》之后,我發覺我其實對很多生活中很平常、很常用的東西一直都沒有理解。就“從言和從物”來講,有一天我的小表妹看到她哥哥手上有一個甜甜圈,她說她想要甜甜圈。于是我給她買了一個甜甜圈,但是她不要,她又偏偏說她要甜甜圈,為什么呢。因為她說她想要甜甜圈這句話是有歧義的,甜甜圈有很多個,如果她想要她哥哥手里的甜甜圈,那么她說的話就是從物的;如果她想要一個甜甜圈,只要是個甜甜圈就行了,那么她說的話就是從言的;顯然,她說的話是從物的。顯然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女朋友的話我就必須清楚的了解她所說的話到底是從言還是從物的。
在看到這本書的第一部分里面的“本質與偶性”引起了我極大的困惑,我一直都在追尋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每次當我以為自己會找到生活的意義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只是陷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迷茫之中。在我大一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和周圍人交往好、處好關系就是生活的意義,那一年我整個人的人際交往提升了很多。后來我發現大多數人其實強交往不來,有的時候和一些人說話都會覺得很累,人際交往也并不是我應該唯一關注的東西。在我大二的時候,我開始覺得生活的意義或許就是要去做些實事。于是,我開始和一些小伙伴去“創業”,但久而久之我就發現,我的層次還不夠,更多的時候反而是冒著“創業”的幌子去逃課,我承認這段時間我整個人變得大膽、果斷了很多。但是我覺得這樣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因為有些知識,可能過了這個年紀我就不會再學到了,但是人的魄力卻可以是慢慢培養的。在我大三的時候,我一度以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義,我開始鍛煉、開始寫日記、開始看書,我用所有我能想到的辦法讓自己去變得更加優秀,甚至最開始鍛煉我跑步每天都是跑5000米,從來都不休息的。在這一年,我整個人感覺像是完成了一場蛻變,我對自己的理解飛速成長,甚至經常教我同學怎么鍛煉、怎么看書,這樣一直到了大四,我感覺我看一般的書變得不喜歡看了,看完了《中國通史》。每天鍛煉、每天看書、每天寫日記,我一直覺得我整個人的本質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了,然而在大四下學期的時候,我開始變得迷茫起來了,我每天重復著過之前的生活,重復的鍛煉,我覺得我還能怎么樣呢,我知道我以后應該會非常出色,但是我卻忘了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了,我一直追尋的東西,我卻把它忘了。
“本質與偶性”里面有一個觀點是“存在先于本質”:我們是誰,取決于我們的選擇;而非上帝、本質、抑或社會決定了我們是誰,毫無疑問,在我人生的前二十年我一直堅信的是這個觀點。但我看完了這部分之后,我支持的是另一個觀點:只要事物存在,它的本質就不會發生變化;事物本質之外的東西,就是偶性,而偶性可以隨意改變。在我開始接受這個觀點的時候我整個人的世界觀感覺都崩塌了,不管我怎么變,我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哪怕我把身體鍛煉的再好、換了個發型、換了個穿衣風格、以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的本質依然是不會變的,我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如果說我的身體也會改變,那我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一個蠟燭的本質是一個物體,那么物體的本質是什么呢?書中提到了笛卡爾的觀點:心靈與身體并不依賴于此,皆可以獨立存在,而他的本質就是一個“思想物”。這個問題現在依舊困惑著我,或許我應該像書中說笛卡爾的做法一樣,在研究實質、本質、偶性的過程中,首要問題應該是“我們如何認識事物”。
哲學對我所認知的事物進行了嚴密的區分,什么叫含義,什么叫指稱?朝陽的含義是早上的太陽,夕陽的含義是傍晚的太陽,但是它們的指稱都是太陽。夕陽和朝陽是同一(當且僅當X的所有屬性都是Y的所有屬性,且Y的所有屬性都是X的屬性的時候,X與Y是同一的)的嗎?早上到晚上這中間太陽的有些屬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改變,所以它們雖然指向同一個東西,卻并不是同一的。類似的東西還有很多,事物的本質是什么,事物是由什么組成的,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樣子的。我不斷理解的這些思想、概念。我開始知道知識并不僅僅是我們所知道的這樣,“休謨之叉”把人類的知識分成了兩個不同的領域,一個是觀念的連結,具有邏輯確定性,但并不描述現實世界。一個是實際的真相,始終所錯的可能,卻描述了現實世界。這些東西對我產生了巨大了影響。
“休謨之叉”和《人性的弱點》的相互碰撞產生了璀璨的火花。在看《人性的弱點》之前,我不太會人際交往的技巧但是卻一直很在意人際交往、在意別人的一點小想法,反而經常會讓自己受到影響。工作中被別人影響,生活中被工作影響,一直都覺得很累。讀完了《人性的弱點》我漸漸的形成了一套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工作的基本原則。不管別人怎么樣,我只需要用這一套原則去和你交往;不管工作有多忙,我有工作的一套原則去對待。在看完《好用的哲學》之后,像“休謨之叉”把人類的知識分成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樣。我覺得我的時間好像被切成了幾個階段,互不影響。每天中午休息前我會看一個小時書,下午吃完飯我會鍛煉40分鐘,晚上下班后我會看一個小時書然后睡覺。這兩個小時四十分鐘我感覺就是我生活的時間,其余白天的時間就是工作的時間。我在生活的時間里面不斷鍛煉、不斷讀書、不斷思考的時候,我感覺我好像又找尋到了生活的意義。一直以來我所擔心的未來其實都是我的工作,從一開始我就擔心我會不會做的不好,甚至工作的時間之外也一直在想工作的事,正如上面所說的生活被工作影響一樣,每一天都覺得很累。但其實我所期待的未來,并不僅僅只有我的工作呀。來這邊我有一個非常深切的感覺就是所有人都忙昏了頭,我們這邊一共有15個人,除了我和我室友,所有人都是不去吃早飯的。所有人都是上班的時候上班,其余的時候就睡覺,或者做一下娛樂活動。所有人從一開始就希望自己以后能夠事業成功,志氣滿滿,后來再衍生出別的想法,但往往自己反而被工作所吞沒了,但其實生活和工作,一直以來都是不沖突的呀。在這里講一個真實的有趣的小故事。在我大四快畢業的時候,我去學了駕照,在學駕照的同時我又開始去學游泳,有一次第二天就要考科目二了,當天上午練習完了我對和我一起學車的小伙伴說下午一起去學游泳呀,他們所有人都否決了,說明天就要考科目二了要好好準備一下到時候掛了怎么辦。我就對他們說:“如果今天下午不去游泳,你明天科目二仍然可能掛;如果今天下午去游泳,你可能科目二過了游泳也學會了。”雖然后來還是我自己一個人去的。第二天科目二也過了。
這幾天我感覺我的生活開始變得越來越簡單了。正如把時間分成工作和生活一樣,工作時間也可以分成一些些個小時間段。說來也奇怪,本來我工作的時候就是非常專注的,在我領悟了時間可以被切成了幾個階段了以后,我感覺我工作的時候比以前專注了好幾倍,做事情有一種心無旁騖的感覺,有的時候有一種做到入神了的感覺,根本不會被外人影響。我漸漸的也感覺生活的時間像是被延長了一樣,我時常陷入思考,思考的結果當然是非常累而且頭疼,經常會碰壁。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為什么要這么逼著自己去了解事物的這么多樣子呢,為什么要去知道什么時候別人說的是從言還是從物的呢,為什么要這么折磨自己呢?不去思考不去探討不是依然可以生活的很好嗎,每天沉寂于工作之中也可以讓自己工作的很好呀。是可以這樣呀,但是我不行呀,我還有好多好多東西沒有想清楚呢,人的本質是什么?我所追求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我還有好多事沒有做呢,我心儀的女孩子,我好怕到時候自己沒有能力去面對她。我還沒有好好的看清這么世界呢,迷霧中的世界,報道背后的真實,社會的結構,還有好多好多東西我都想要去思考清楚。大師級別的工具里面的“奧卡姆剃刀”我有預感以后會頻繁的被我使用,它的表述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大致的意思是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時盡量要理論變得簡單,如果有多種解釋可以解釋一種問題,那么就選擇最簡單的那個。這個工具可以被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工作的時候只需要專注工作的東西。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思考,更哲學化的分配自己的時間,《人性的弱點》里面“如何預防疲勞”有條重要的原則我覺得也很好的應用了這個工具。休息的時候能躺著就不坐著,能坐著就不站著。
我想起了大學期末考試的時候,我經常平時不復習,在考試的前幾天臨時突擊,然后自詡自己的學習能力很棒。最后在成績出現的前幾天祈禱老師讓我過,在成績出現之后要么感謝老師,要么罵老師,其實是把自己的機會放在了別人的手上了,我不想再這樣下去,我必須把所有的東西都完完全全的思考清楚,我不想以后如果有機會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卻只能讓它錯過。這個社會和世界遠比我想象中的要復雜,每次當我想要嘗試去看破這個社會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自己無從想起,我要不停的成長、不停的思考、學習,去窺破現象之后的本質。
《好用的哲學》里面“批判的工具”這個部分提供了很多有利于掌握事物背后本質的方法,“階級批判”這個批判工具以階級等級制度和階級斗爭為根基,進而分析哲學概念及其理論支持或反對的是何種階級立場,里面說到美國內戰并非為了解放奴隸而戰,而是為了資本主義在美國南部的發展鋪平道路。伊拉克戰爭也不是為了保護伊拉克國人的主權,而是英美兩國想要控制該地區去獲取中東的石油。“實用主義者”認為真理就是有助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只是,道德理論之所以是正確的,是因為它們能讓我們彼此友好相處、和諧成長。
近些天來,我一直在思考人際交往的本質的是什么?工作的本質是什么?而生活的本質又是什么?在大連的這么些日子,每個星期都會一起出去吃個飯,都會一起喝酒。之前我一直都覺得別人都喝我自己也要喝,不然到時候關系疏遠了怎么辦,但是每次喝完了之后身體都有點難受。最近這兩個星期我再也沒有喝過酒了,我承認酒桌上的聊天很能促進氣氛,我也很會聊天、比較能喝酒,但是每個星期喝一次我的身體還是沒那么好,我覺得人際交往的本質應該是一個真誠的心,我不會因為不喝你喝酒了就和你疏遠了,也不會因為就和你喝了一次酒兩個人的關系就變得非常好,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和真誠的對待別人。而工作的本質則在于我的任務完成情況和任務的完成量,至于其余的學習、鍛煉、看書、思考我覺得更多的體現在了生活的本質中了。
如果說《好用的哲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財富是什么,我覺得就是一連串的問號,我對很多東西都是一竅不通的。我現在依舊在思考人際交往的本質是什么?工作的本質是什么?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生活的意義在哪里?我想成為的有力量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我也好想去看清這個社會的結構,這個世界的結構,對這些東西有著自己的思考。所幸的是,有些東西我之前就有了答案。在我大三下學期期末的時候我爺爺病重住在了武漢協和醫院,當時我媽就一直住在協和醫院對面的酒店里,而我幾乎每天都在學校和醫院兩邊跑,當時整個人都一直很壓抑和我媽在一起的時候也是什么都不說。后來我舅伯來了,有一天一起吃完了晚飯舅伯說帶我們去買衣服,讓我媽自己挑,帶我去了一個店里。當時接待我的一個店員我感覺她的心情也一般,我舅伯看到店里有熱心店員評選,覺得接待的店員熱心就貼一個紅星,舅伯就說來給你貼一個,我感覺那個店員的心情已經變的好起來了,然后舅伯又故意問一句:“可不可以貼兩個,來再貼一個。”那個店員已經樂開了花的說:“不行不行,一次只能貼一個。”后來我媽買完衣服整個人的情緒都在她買的衣服上了。這個事情在我心中播下了一個種子,他不用看起來有多有力量,他體現出來的是一直以來的人生的積累所帶來的強大的感染力,讓那個店員、我和我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覺得這就是有力量的人。然而這并不是終點,有力量的人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我依舊會一直思考,還有更多的問題在等待著我去探討。
之前我經常會被工作的壓力和事業成功的理想生活所蒙蔽了雙眼,僅僅以為人生只需要工作的出色就行了,但是生活不僅僅如此呀。正如上面所說的,我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好多東西沒有思考清楚,我不想以后如果有機會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卻只能讓它錯過。我更不想以后在面對我的愛情的時候最后一個都解答不出來。我需要去了解清楚所有的東西,我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深層次的思考。我知道可能需要三年、五年、十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我必須加快我的步伐,勤于思考,一直成長下去。我會以我們學校的校訓來當我的座右銘,那就是“日思日睿,篤志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