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一年級新生、18歲的Shawn Fanning為了能夠解決“如何在網上搜索、共享MP3文件”的問題而編寫的一個簡單程序——Napster。后來這個“殺手程序”竟獲得了8000萬的注冊用戶,創造了當時互聯網的奇跡。這大概可以看作是P2P軟件第一次成功進入人們生活,而本章要講的正是P2P這種最原始的定義,即端對端的服務。
端對端服務模式(Peer to Peer,簡稱P2P),亦稱為“點對點模式”,是指通過互聯網將個人與個人連接起來,繞開中心平臺而直接提供服務、完成交易的模式。Peer一詞在英語里就有“對等者”和“伙伴”的意思。
P2P的早期含意是計算機通信領域中的“對等網絡協議”,它打破了傳統的Client/Server(C/S)模式,使得成千上萬臺彼此連接的計算機都處于對等地位,網絡的參與者直接共享他們所擁有的一部分硬件資源(包括處理能力、存儲能力、網絡連接能力、打印機等),這些共享資源通過互聯網,能被其它對等節點(Peer)直接訪問而無需經過統一的中間體。在該網絡中的參與者既是資源(服務或內容)提供者(Server),又是資源獲取者(Client)。P2P與C/S模式的對比如下圖所示。
客觀地說,這種計算模式并不是什么新技術,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網絡產生以來就存在了,只不過當時的網絡帶寬和傳播速度限制了這種計算模式的發展。90年代末,隨著高速互聯網的普及、個人電腦計算和存儲能力的提升,P2P技術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并且帶來了一場技術上的革命,許多基于P2P技術的殺手級程序應運而生,給我們的互聯網體驗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目前,P2P計算技術正被不斷應用到軍事通信、商業共享、政府信息等各個領域。根據P2P技術應用領域的不同,大致可以把P2P分為以下類型:
雖然P2P技術曾在各個領域遍地開花,但需要強調的是,使用P2P技術的資源共享網站常常因為牽扯到“版權問題”等而受到政府部門的嚴厲監管。2011年,繼中國第一P2P門戶BTChina命運終結之后,未取得國家廣電總局視聽許可證的各大P2P網站,都開始了緊張的轉型升級之路。近兩年國內運用P2P技術最到位的無疑是視頻點播工具“快播”,但也因為涉黃內容和侵犯版權而遭到封殺。這啟示我們,純粹靠P2P技術崛起已經是10年前的故事了。為此,本章取P2P之意而非P2P之技,所舉的案例是視頻直播領域的映客和知識分享領域的在行&分答。
映客:時尚年輕人的生活直播
直播平臺雖然多采用C/S模式而非P2P技術,但直播的火爆程度還是讓我們忍不住來窺探這個互聯網商業的新風口。
最近這兩三年,視頻直播似乎一夜之間就火了起來。2012年,國內從事網絡直播的公司還只有25家,到2016年5月,這個數字已經變成116家,其中108家已經完成或即將獲得融資!直播平臺競爭的火爆程度被網友戲稱為“魚龍虎貓大亂戰”(斗魚、龍珠、虎牙、熊貓、戰旗)。這些平臺早期多靠秀場、電競直播發家,而后起之秀的映客以一種“移動化的全民秀”方式,試圖將小眾化的秀場直播變為全民娛樂工具。
映客創始人奉佑生不是80后,不是名校畢業,也并非來自BAT,沒有這些創客標簽的他卻有著一顆創業的心。他大學畢業后曾回湖南老家做了兩年多基層公務員。2004年加入A8音樂網,后聯合創辦了多米音樂,把多米社區從零做到近千萬日活。2014年,奉佑生開始意識到直播軟件的巨大潛力,先后推出了服務海外留學生的音頻直播軟件“蜜live”(2014年6月)和服務年輕一代的視頻直播軟件“映客”(2015年5月)。
映客是一款覆蓋多終端系統的P2P社交視頻直播應用,致力于打造年輕人的時尚生活直播平臺。通過映客App,用戶可一鍵直播,實時傳遞高清畫質,讓全平臺用戶都能觀看到流暢清晰的直播視頻。映客還支持在線人物美顏、社交平臺互動傳播、動態打賞送禮等功能,豐富了用戶體驗效果。
乍一看映客和其他老牌直播平臺似乎并沒有太大區別,它是如何在“百播大戰”的環境下一枝獨秀、后來居上呢?這離不開公務員出身的奉佑生對品牌定位和內容凈化的重視。
映客在創始之初,就定位為“全民直播的平臺”和“簡單干凈的平臺”,后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確立了在干凈的直播環境之下,以創新精神打造精品直播的目標。映客在全國擁有300人的平臺監管團隊,會對UGC內容進行24小時篩查,通過技術自動識別和人工監測的方式,屏蔽黃賭毒等不良信息,營造良性的網絡環境。它還故意回避了用戶地理位置等具體信息,營造心理安全區,保護用戶的隱私。
過去只要提到“直播”這個概念,我們就會想到衣著暴露的女主播、打情罵俏的挑逗言語等,多少帶點“情色”的意味。而映客提出了“泛生活”的概念,還把主要目標用戶定位在了90后、大學生這些年輕群體。這群人陽光向上、直播頻次較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快。因此,映客刷新了以往我們對直播的固有看法,我們發現直播人群不再搔首弄姿、賣弄挑逗,場景也不僅局限于一個房間,除了女神聊天、游戲電競,還有球場踢球、飯局聚餐、KTV唱歌、課堂學習等豐富的場景。
映客團隊認為,移動直播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將可以給未來的商業、文化和生活帶來新的改變和機遇。直播可以和不同行業巧妙結合,包括藝術、美食、旅游、VR、社交等,而且能產生深度的化學反應。例如在2016年春節,映客來了一場“直播+公益”,主題是湖南邵陽賣豬血丸子的爺爺為患白血病的孫子籌集醫藥費,以主播(爺爺)打賞的形式獲得募捐款,募捐數額遠遠超過普通社交軟件的效果,并讓公益活動告別“盲捐”,變得公開透明。
盈利模式方面,映客將通過“主播打賞”等服務收取部分費用,美食類生活節目直播時植入廣告也可以獲取一定收益。目前來看,映客的數據表現領先于其他移動直播平臺:映客的APP累計下載量約1億,日活躍用戶超1000萬,2016年月營收已經過億,峰值甚至超過了2億。當然,亮眼數據的背后離不開大筆運營資金投入到刷廣告、導流量中,也就離不開資本的大力支持。
雖然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供借鑒,但移動直播被公認是一場燒錢的持久戰,資金儲備和現金流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直播產品能夠達到的高度。映客在創立之初時,就拿到了老東家多米音樂500萬元的天使投資,并在半年時間里連續完成了三輪融資,估值達4億元。映客歷史獲投信息如下:
奉佑生曾直言,映客的目標就是要做微信微博之后的中國第三大社交號和視頻社交平臺,這也是映客主張“全民直播”的核心含義。但是,映客在靠數據和資本占據媒體頭條的同時,依然沒能將自己與其它直播平臺的差距真正拉開。直播平臺能否沉淀社交關系,擺脫秀場模式后能否保持內容優勢,以及目前由資本驅動的快速增長能持續多久,這些問題依然是映客和他的競爭對手們亟待解決的。
在行&分答:一場知識共享變現的實驗
某網友:“請問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么買不起的……”
2016年的初夏,被戲稱為“國民老公”的王思聰,和一款他入駐的在線付費問答產品“分答”一起火爆了大眾朋友圈。他僅僅靠回答32個問題,收入就超過25萬元!而背后高舉“知識變現”旗幟的姬十三,似乎離商業化又更近了一步。
1977年出生的姬十三,原名嵇曉華,果殼網創始人,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后在復旦大學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自2004年起開始科學寫作,先后曾在10多家媒體開設科學專欄。2008年4月,姬十三發起公益項目“科學松鼠會”。兩年后成立“果殼傳媒”,很快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科學愛好者社區,但一直找不到很好的知識變現方式。隨后果殼網一次次地在商業化道路上嘗試,曾推出小蛋空氣凈化器,備孕App“研究生”,兩性交流App“知性”等,另外還有引發抄襲 Medium爭議的“十五言”等,但大多反響平平。2015年3月,姬十三再次憋出了大招,推出個人對個人(P2P)的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
“在行”匯聚了各領域8000多位行家,他們的經驗見識被當作閑散資源,通過P2P方式被重新利用、獲得價值。用戶可以在線上付費約見感興趣的行家,在線下與他們進行一對一見面交談。約見的價格由行家自定,從200-500/小時不等。運行一年后,在行已有百萬級注冊量,每天有兩三百單交易,平均客單價在400元左右。
“在行”雖然找到一條可行的知識變現之路,但其“線上約見,線下交流”的方式還是受到了時間地域的巨大限制,導致其規模化擴張之路屢屢受挫。于是在一年后的2016年5月,“在行”在微信公眾號上線了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分答。
“分答”打出“以輕盈的方式獲取知識”的口號,答主在平臺上可以自我描述擅長的領域,并設置付費問答的價格;感興趣的用戶(提問者)可以付費向其發問,答主提供60秒時長的語音回復。問答環節結束后,其他游客(偷聽者)若感興趣,還可以繼續花錢收聽。
“分答”的走紅除了其早期引入“王思聰”之類的大量網紅明星,滿足了用戶的獵奇八卦心理之外,還在于建立了“三方互動”的懸賞分配機制:偷聽者低價付費收聽問題,平臺抽傭后,由該問題的回答者和提問者平分偷聽費。這比傳統明碼標價、一家獨享的知識服務方式更具有靈活性和擴散威力。只要問題足夠有趣,參與用戶足夠多,回答者、提問者、偷聽者就都能從中獲益。怪不得有網友戲稱“只要問題提得好,答主和提問者躺著都能賺錢”。
在姬十三的團隊看來,“在行”和“分答”的區別是一重一輕,“在行&分答”的意義都在于證明不是只有系統化的知識才可以定價收費,碎片化的知識也可以變現。“在行”的邏輯是P2P知識付費變現和以人為核心的價值交易,而“分答”則是一款門檻更低的輕量級的知識變現模式,是前者的補充功能。
在“分答”第一次發布會上,姬十三公開了平臺上線42天以來的運營數據:超過1000萬授權用戶,付費用戶超過100萬,33萬人開通了分答主頁,產生了50萬條語音問答,交易總額超過1800萬——“分答”堪稱又一款短期現象級產品。
此前“在行”因錯過2015年的O2O風口而失去了最佳融資機會,于是“分答”上線僅20多天,姬十三便趁市場大熱而啟動了融資,并于2016年6月8日在微信朋友圈宣布:“在行&分答完成A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本輪投資人名單中還不乏王思聰、羅振宇等網絡紅人的身影。
果殼網的“在行&分答”、知乎網的“值乎&知乎live”等付費問答平臺的出現,被業內人稱為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并掀起了有關互聯網知識究竟應該免費還是付費的大討論。一些人認為,知識最好是低價甚至免費的,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聯網傳播開去。但果殼創始人姬十三、知乎CEO周源都贊同任何知識、經驗與見解都是個人腦力勞動的成果,應按勞給予報酬,這樣方能鼓勵未來的持續創作。
大討論過后,“分答們”以更加成熟的商業化姿態出現在網友面前,這一次,網友切身感受到了知識變現時代的來臨。但“分答們”在商業化過程中如何保持對知識的尊重,如何形成更加穩定的盈利模式閉環,背靠網紅明星的做法是否可持續,如何避免火一把就死的厄運……這些問題都有待“姬十三們”在喧鬧之后去冷靜思考。
根據“商業模式三要素模型”,“映客”和“在行&分答”的商業模式可歸納如下:
在分析了兩個精彩的創業案例后,讓我們回到P2P模式和技術的討論中。簡單地說,P2P就是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共享和交互,無需經過統一的中間體,使得網絡上的一切溝通變得更加容易。P2P改變了傳統互聯網中以大型網站為中心的交互模式,追求“非中心化”,把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權力交還給互聯網用戶。
概括起來,P2P技術和模式主要有如下特點。
特點之一:去中心化。P2P網絡中的資源和服務分散在所有結點上,信息的傳輸和服務的實現都直接在結點之間進行,可以無需中間環節和服務器的介入,避免了資源集中化帶來的問題和瓶頸。P2P的“去中心化”特點,帶來了其在可擴展性、健壯性等方面的優勢。
特點之二:可擴展性。在P2P網絡中,隨著新用戶的不斷加入,不僅服務的需求增加了,系統整體的資源存量和服務能力也在同步地擴充,理論上其可擴展性幾乎是無限的。舉例來說,在傳統的FTP文件下載方式中,當下載用戶增加之后,下載速度會變得越來越慢;然而P2P網絡正好相反,加入的用戶越多,P2P網絡中提供的資源就越多,下載的速度反而越快。
特點之三:健壯性。P2P網絡通常是以自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并允許結點自由地加入和離開,而且P2P服務是分散在各個結點之間進行的,部分結點遭到破壞對其它部分的影響很小,因此P2P架構天生具有耐攻擊、高容錯的優點。P2P網絡一般在部分結點失效時能夠自動調節整體拓撲結構,保持其它結點的連通性。
特點之四:高性價比。性能優勢是P2P被廣泛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隨著硬件技術的發展,個人計算機的計算和存儲能力以及網絡帶寬等性能依照摩爾定理高速增長。采用P2P架構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中散布的大量普通結點,將計算任務或存儲資料分布到所有結點上。利用其中閑置的計算能力或存儲空間,達到高性能計算和海量存儲的目的。目前,P2P在這方面的應用多在學術研究方面,一旦技術成熟,能夠在工業領域推廣,則可以為許多企業節省購買大型服務器的成本。
特點之五:隱私保護。在P2P網絡中,由于信息的傳輸分散在各節點之間進行,無需經過某個集中環節,用戶的隱私信息被竊聽和泄漏的可能性將大大縮小。目前解決互聯網隱私問題主要采用中繼轉發的方法,試圖將通信的參與者隱藏在眾多的網絡實體之中,實現這一機制依賴于某些中繼服務器節點。而在P2P網絡中,所有參與者都可以提供中繼轉發的功能,因而大大提高了匿名通訊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隱私保護。
特點之六:負載均衡。P2P網絡環境下由于每個節點既是服務器又是客戶機,減少了對傳統C/S結構服務器的計算和存儲能力的要求。同時因為資源分布在多個節點,能更好地實現整個網絡的負載均衡。
因此,與傳統的分布式系統相比,P2P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其所面臨的知識產權保護、網絡病毒傳播、網絡帶寬占用、信息安全等問題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