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法國的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被害人學專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學任客座教授,專攻精神暴力行為,主要研究職場上的精神虐待。曾數次作為嘉賓出現在法國的電視節目上,積極推動法國針對職場和家庭內部精神暴力的立法進程。
關于本書
《冷暴力》這本書探討了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階段以及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從施虐和受虐雙方的角度分析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長期后果,并為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現象提出了應對和解決之法。
核心內容
本書思想核心是:讓受虐者認識精神虐待這種“冷暴力”現象在家庭和職場中的具體表現,學習應對家庭和職場中精神虐待的方法,治愈心理創傷,保護自己免于被虐待。?
一、家庭和職場中精神虐待的表現
1. 夫妻之間的精神虐待
(1)掌控欲。施虐的一方通過精神虐待,讓伴侶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并與自己保持安全的距離,來維持對伴侶的全盤掌控,進而維系親密關系,受虐的一方甚至會認為是自己哪里做錯了,乃至繼續忍讓下去。這種精神虐待關系,實際上是一個人精神上甚至肉體上對另一個人的摧毀。
(2)防御機制。感情破裂或是出軌的婚姻中,犯錯的一方會因無法承擔責任而出現精神虐待。犯錯的一方,不肯為關系破裂負責,為了離開舊人另覓新歡,不惜設下圈套,讓對方主動趕自己走,并將離婚的責任推卸給對方。想分手的人一般都會拒絕直接溝通,只會用語言暴力來擾亂對方,而受虐的伴侶為了維系關系反而讓對方為所欲為,讓這種虐待與被虐待的關系不斷持續下去。
(3)糾纏或騷擾。不想分手的一方每天在公司門口等對方下班、每天不斷打電話騷擾對方、直接或間接的恐嚇威脅等。嚴重的,還會演變成挖苦、辱罵對方,用言語作為武器傷人于無形。
2. 父母對子女的精神虐待
這種精神虐待往往躲在教育的幌子下,父母用成年人壓倒性的力量和權威,把兒童塑造為馴順聽話的人。有些人,則運用間接暴力的方式摧毀配偶進而波及子女。還有些精神虐待是以直接虐待的方式展現的。不知不覺地侵蝕家庭成員的感情和人格,對家庭造成可怕的傷害,這種家庭的孩子成年后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精神虐待行為,這些孩子成年后會把兒時壓抑的遭遇發泄到其他人身上。
3. 職場中的精神虐待
這種虐待往往源自于對權力的爭奪,施虐的一方一般會通過言語、表情、姿勢或文字來侵犯個人人格、尊嚴或身心完整,以及危害正常工作、破壞職場氛圍等手段,來實施虐待。
(1)上司欺負下屬。施虐的一方一般是發布命令的上司,受虐的一方是不肯服從的下屬,上司精神虐待的第一步是貶低下屬,并且會努力讓團隊認同這種虐待行為,讓其他員工認為是這個下屬罪有應得。
(2)同事與同事之間。同事之間也會因為競爭而產生嫉妒,出現精神虐待。
(3)下屬欺負上司。比如:一個空降到公司的外來主管,因行事風格和方法不能被現在的群體接受,而且也沒有設法調整自己,或者表現太過軟弱,就很容易被下屬欺負。
職場中的精神虐待主要是通過拒絕直接溝通、打擊信心、破壞名譽、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錯等手段來實現的。最終,會扼殺員工的信心、干勁和創意,甚至影響公司經濟效益和發展,不僅對被虐者會造成傷害,對所在公司乃至職場環境的破壞也是致命的。
二、精神虐待的階段和手段
1. 人格腐蝕階段
人格腐蝕階段被稱為“洗腦”,這是一個引誘的過程,施虐的一方不斷向受虐的一方施加影響,受虐的一方人格逐漸遭到摧毀,受到擾亂,漸漸失去自信,直到被掌控,喪失自主判斷力,用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做決定和行事,喪失了自衛力和判斷力,沒有任何反抗的可能性。
(1)單向溝通。為了牢牢掌控受虐的一方,施虐的一方要利用單向溝通的方式來阻止有效的交流,通過語言來操縱對方,不讓對方接收真實信息,不讓對方意識到自己受害的過程,被虐的一方也就更容易被利用。
(2)說教。有些人會采用抽象、說教、理論性強的說話方式,讓對方費解、迷惑,無法回應。
(3)杜撰對方意圖。有些人,會自以為是地拼湊對方的意圖,或是猜測對方心中的秘密,做出一副比對方還了解對方的姿態,來誤導對方,進而操控對方。
(4)語言暴力。有些人還會用諷刺、嘲笑、輕蔑的方式來施虐,尤其是在嫉妒別人時,表現最為明顯。
(5)挑撥離間。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軍,這些《孫子兵法》用來打勝仗的手段,也會被拿來當作精神虐待的手段。
(6)踐踏人格。精神虐待更過分的手段是否定人格,那些自我意識脆弱、缺乏自信的人聽到這類貶損自己人格的話,很容易就產生自我否定心理,這也變相抬高了施虐一方的自尊。
(7)表現強勢。還有一種人會通過展示自身強勢的一面來實現掌控,總是給人一種印象,他懂得比別人多,說話一言九鼎,而且不會犯錯,為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并徹底信服他,甚至讓對方依賴自己,最終實現對人家的絕對掌控。
2. 公開暴力階段
仇恨會啟動,受虐的一方不再甘心被控制,而是要企圖恢復自己的人格,找回自由,這會讓施虐的一方感到恐慌甚至狂怒,阻止受虐的一方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再嚴重一些,施虐的一方會運用冷酷的言語暴力來虐待對方。施虐一方會想方設法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甚至逼迫對方采取行動抵抗或報復,這樣,施虐一方就有理由指責對方是惡人,把挑起矛盾的責任推到對方身上。
(1)施虐者
任何人在遇到危機時,都有可能運用虐待行為來自我保護,具有自戀性格的人尤其如此,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點惡毒,這都出于自我保護的意識。
有一些自戀的人會為了滿足破壞沖動而采取虐待手段,這就是精神分析師口中的“惡毒自戀者”,這也是一種無癥狀的精神病態表現。
偏執型人格也會導致虐待行為,偏執型人格的人多半自視甚高,固執、狹隘,沒有正面情緒,看不起他人,生性多疑,總覺得別人說什么都是針對自己。他們會認為對方很可怕,必須摧毀掉。
(2)受虐者
受虐一方往往是有良心又天性愛責怪自己的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憂郁型人格,比如:性格憂郁的人往往會與無感的人結婚,會把自己無條件交給對方處置,借此贏得伴侶的愛,甚至會承擔所有錯誤的責任,總是處于害怕和自責的狀態,這就給自戀的另一半提供了掌控關系的機會。具有自戀、偏執性格的人和具有抑郁型人格的人之間往往會互相成全來完成精神虐待。
3. 如何應對家庭和職場中的精神虐待
(1)如何對待家庭中的精神虐待。作為受虐的一方,要明白自己來承擔婚姻或家庭中矛盾沖突的全部責任是不合理的,然后冷靜客觀分析矛盾沖突產生的原因,放棄沒有底線的容忍,要敢于承認伴侶已經傷害了自己,并且要勇于保護自己。最重要的一個原則是,受虐的一方一定不要試圖為對方解釋和辯護,可以通過第三方力量來幫助解決問題。受虐的一方要真正敢于把精神虐待行為暴露在眾人面前,敢于逃脫對方的掌控。從心理上真正對抗虐待行為,誠實面對自己,必要時可依靠法律手段來解決。
(2)如何對待職場中的精神虐待。盡早解決,避免落得辭職走人的下場。為了盡早打擊虐待行為,受虐的一方首先要尋求所在組織內部的援助,從心理上確保自己健康不扭曲,維護好個人的職業信譽,切不可給人以口實挑自己毛病,學著保持戒心,不要輕易相信別人,不斷恢復自己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保持冷靜并嘗試采取適當的方式與對方溝通,積極回應對自己不利的說法,必要時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解決問題。
當一個人的尊嚴被另一個人的行為傷害時,受虐的一方要堅持讓對方尊重自己,積極維護自己的底線。一旦心理受到傷害,可以選擇心理治療方式,和心理醫生說出遭受精神虐待的真相,接受現實并積極面對,不斷治愈自我。
當然,精神虐待不僅僅存在于家庭和職場中,只要存在人際關系、存在競爭的環境中,都有可能會出現虐待行為。除了上述實用建議之外,更重要也是最重要的應對之法,是重建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學會識別并且有效地應對這種“冷暴力”。
金句
1. 男女之間的精神虐待,不同于二者之間常見的惡語相向,而是單向的、片面的攻擊,這種非正常的意見交流,會嚴重破壞戀人關系或家庭平衡。
2. 父母對子女的精神虐待,往往躲在教育的幌子下,父母用成年人壓倒性的力量和權威,把兒童塑造為馴順聽話的人。
3. 職場中的精神虐待往往源自于對權力的爭奪,作為施虐者的公司領導一般會通過言語、表情、姿勢或文字,來侵犯作為受虐者的下屬的人格、尊嚴或身心完整,甚至利用危害正常工作、破壞職場氛圍等手段,來實施虐待。
4. 職場中的精神虐待主要是通過拒絕直接溝通、打擊信心、破壞名譽、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錯等手段來實現的,濫用權力、利用人的從眾心理集體施暴、公司坐視不理甚至助紂為虐,都是職場中精神虐待得以滋生的土壤。
5. 人格腐蝕也是一個“洗腦”的過程,施虐者不斷向受虐者施加影響,受虐者的人格逐漸遭到摧毀,漸漸失去自信,用不符合本性的方式思考、做決定和行事,最終喪失了自主判斷力和反抗能力,直至被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