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活到多少歲才能感覺生活是自己能控制的?
少一點無奈,多一點安心到底是有多難?
生活本就如此扎心,還需要在這世間茍且嗎?......
當你開始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有個小伙伴正在悄悄靠近你。
它的名字叫“成長”,且會以越來越囂張的姿勢、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你面前,一直陪你走過春夏秋冬。
有對兄弟,年紀相差兩歲。哥哥生性好動,是同學眼中的“老大”,老師們的“頭大”;弟弟安靜理智,是同學眼中的“受氣包”,老師眼中的“乖寶寶”。都是男孩,沒有覺得父母偏心或必須要大的讓小的、小的聽大的這種理論,一視同仁的嚴厲。兄弟掐架被發現一定會先挨揍再講道理,所以哥哥從來都是和弟弟一起計劃:如何有效的抵制父母“壓迫”。
哥哥上完中專參加工作,像小時候罩著受欺負的弟弟一樣支持弟弟讀完大學讀研究生。哥哥25歲自主創業,在商海起起落落,也算小有成就。弟弟25歲和大學同學結婚,并一起被聘就職與一家軟件開發公司。
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哥哥28歲,弟弟26歲時生活面臨崩裂。起因是因為房子。(這個可怕的現實生活原來影響力如此大!)
哥哥有個相戀五年的女朋友,按原計劃女孩大學畢業后在家相夫教子。男人成家再立業的雄心壯志,讓他感覺生活無限美好。雙方父母沒有反對的聲音,自由戀愛的結果當然也是全憑自己打拼。沒有房子就結婚?婚后住在哪里?當女方父母提出這個問題時,哥哥沉默了。他心里正在計劃先給弟弟買房,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的侄子出生在只有一個房間的單位宿舍。女孩的父母沒有再要求什么,只是說:“再等兩年吧!反正都還年輕,讓感情在牢固一點,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干事業。”
弟弟那邊,老婆的肚子一天天隆起,甜蜜的享受著初為人父的喜悅和感動。他不知道父母如何向哥哥表達焦慮,也不知道哥哥起早貪黑陪客戶喝到吐。每次見到哥哥總會說:“老大,你說我該給孩子取個什么名字好呢?我希望孩子長得像我,性格像你。”也會每周在公共廚房燒幾個好菜,邀請父母和哥哥去他們20平米的房間吃飯聊天。在他眼里,生活如此美好。
最后,弟弟一家三口帶父母搬進新房;哥哥和相戀五年的女友和平分手。
有人說弟弟傻乎乎是哥哥的負擔;也有說父母太偏心不該讓哥哥這么累;還有人說哥哥傻乎乎不該拿出所有積蓄買一套不屬于自己的房子......
好像這一切根本分不出對錯,也分不清怎樣是最好的選擇,好像怎么選都一定會有一個甜棗和一碗苦茶待你品嘗。能明確的是:他們都選了對于自己當下最重要的、最能接受的那種選擇。
二十幾歲的年紀,每遇到一個選擇都好像要被逼上絕路一樣窘迫。你多么希望快一點到三十多歲,快一點讓自己強大起來。可是,你一定想不到三十多歲的你面臨什么危機,又要丟棄什么。既然如此,何不好好享受當下。“拋頭顱灑熱血”似乎不太符合現代社會需求,但你可以很熱情的去做一件你覺得對的事情,只為不辜負你的年紀,只為三十多歲的你坐擁曾經的羨慕。
別著急,十年后你會感激現在打雞血奮斗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