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父親又對著小輩們說他年輕時的故事:出身窮苦的他17歲時在公社任通訊員,一早在屋里掃地時發現腳邊有張五元錢。那個年代,五元錢可不是個小數目。過了些日子又撿到二十元,這在當年可是一筆巨款!可他想都沒想如數上交。后來才得知,這是書記考驗他故意丟下的。之后經公社推薦小小年紀的他便當上了兵,從此走出小山村,通過不懈努力,在部隊提了干,改寫了人生歷史。父親常以此教導我們:“嘴穩手穩,到哪兒都安穩”。而他也以身踐行,不貪不義之財,不道人長短是非,勤奮努力,勤儉持家,家門和順,現在正享受著安祥的退休生活。
? ? ? 父母文化不高,他們很平凡很普通,不會說大道理,也沒有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來。和他們在一起生活的點滴中,我看到的是“孝、儉、勤”,這正是他們幾十年來恪守的品行。
? ? ? “百善孝為先”,“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體現一個人優秀品質的首要素質。我們自小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無私的愛,卻常常縮略對他們的關愛。如今我為人母,至中年,一路回首,終覺父母的付出遠比山高,比海深。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前行,激勵自己,感恩他人,終會收獲豐足,內心也將獲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愉悅和幸福。
? ?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徳“,這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家訓。質樸、勤儉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德行。即使到今天,父母的退休金并不低,可他們依然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習慣,生活簡樸,這曾讓我們頗為不解。盡管如此,他們多年的習慣仍影響著我們。孩子中考后獨自去南京城里上學,臨行前,我們送給他八個字:“勿攀勿卑勿燥勿獨”,即不攀比、不自卑、不急躁 、不孤獨,短短的八個字飽含著家人對他的殷殷期望和祝福。將“勿攀”放在首位,就是希望孩子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能夠保持質樸的初心;在眼花繚亂的繁華世界里,明辯是非,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身邊多是家境優越的孩子中,不盲目攀比,不追求享樂奢侈,自強自信。
? ? ?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孩子從小時我們常常以此告誡他。讓人欣慰地是,孩子一天天長大,積極上進,勤奮好學。即使到了競爭激烈的南外,身邊都是更為優秀的孩子,他絲毫不敢懈怠,學海無涯勤為舟—用“勤”補拙。在這個以英語教學為特色的學校,一進去他的英語成績落后于他人。每天他是最早一個起床,別人剛起床時,他已經背了半小時單詞,僅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已背完近八千個單詞。當身邊的同學每周末疲憊地奔赴在輔導班的路上,他憑著勤奮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即使沒有上昂貴的輔導班也可以做到優秀,令師生們刮目相看。天道酬勤,今年春節前,孩子已提前收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不僅在漫漫求學路上,還是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勤”為本,相信付出終有回報。
? ? ? “孝、儉、勤“——家風家訓如和風如細語,潤物細無聲。在父輩身上,在我們這一代,再看到今天的孩子,家風正一代代傳承下去,絢爛成生命之花。(作者:@魯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