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App Store、眾籌模式的興起讓一切不那么完美的產品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Jibo就是如此。
沒有行動能力,功能也相對簡陋,但卻可以在眾籌網站上籌集到一筆可觀的資金,甚至成為Indieegoo上的TOP 5。
這讓我想起國內某眾籌網站中走出的智能水杯,這些看似雞肋卻至少眾籌成功的產品有些共同的特點。(其實啊,這些眾籌平臺,最適合有錢人挖掘些新鮮炫酷的半定制新玩意兒啦。)
1. 外形設計的成功。
不管是走呆萌路線,還是高科技感十足,在產品定位下做出最優雅的工業設計,是伙伴們繼承老喬精神的最好表現。
2. 價格設置的恰當。
讓人一算,雖然肯定不便宜(九塊九包郵啦),但足以讓人感慨艾瑪這么高精尖的新產品我也買得起。
3. 變得更好的潛能。
不管是會持續推出更新的團隊,還是為開發者提供更好的發揮空間,眼下這個世界中的初代產品就是拿來被顛覆的。
4. 相對靠譜的團隊
團隊這個因素其實是虛的,但是在目前火熱的眾籌和VC風潮中,一個有著亮眼簡歷的團隊絕對是籌集資金的加分項。至于MIT Media Lab,更是名聲在外,Media Lab本身就是個經營得相當不錯的品牌,簡直像“索尼大法好”一樣深入人心。
5. 若有似無的需求
既然選擇了Jibo家庭機器人來說事,自然想展開的就是“需求”這個特征。
其實家庭機器人的概念由來已久。在這個領域一直走在領先位置的是日本人:早在十幾年前,本田所推出的ASIMO家用機器人就已經具備行走的能力。到最近幾年,這個走路像駝背老人和怕摔孩子綜合體的機器人的活動已經相當靈活,運動能力、任務執行能力、智能的判斷力都使ASIMO具有服務不同場景的成熟能力。
但問題是,制作ASIMO的本田從來不提賣的事情,還有報道稱一個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在300萬到400萬美金。
這個最初為了幫助行動不便的人類處理事務的機器人已經與“家用”二字越來越遠。
除了ASIMO這種最有“人樣”的機器人之外,眼下人們所需要的機器人其實只是相對“機器”有著稍微多一點的適應自身任務要求的智能處理能力即可。比如說iRobot所推出的掃地機器人,致力于把只用于清潔地面的機器人做到最好。另外還有離家用舉例尚比較遙遠的廚房機器人(還有那具神一般的刀削面機器人啊)。
也就是說,能夠切實把人們從一些無意義的低端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就幾乎是所有家庭機器人的設計初衷。
但Jibo顯然不是。
那么Jibo能做什么?
先吐槽一下Jibo的第一張功能圖,如果這樣的功能解釋寫在我們項目文件里,肯定會被罵。
首先,See與Hear是兩項充數的功能,因為這個小家伙能看能聽關用戶什么事。
然后,Learn、Help與Relate是三項虛幻的功能,學什么?做什么?聯系誰?似乎也不明朗。
最后,Speak的描述給出了唯一一個確切的功能,無需用手的語音提醒。好吧,我花跟腎六差不多的價錢,買回來一個能夠在我每周1到2次和面團的20分鐘里提醒我短信來啦的機器人?
當然,對這樣沒事兒在臉上亮出一顆小紅心賣萌的可愛家伙不能這么苛刻不是嗎。
后面人家也解釋了,Jibo能夠幫人解放雙手、情感交流。
不知道為什么我腦海中的畫面是這樣的。一個死宅正在熬夜打游戲,房間里黑漆漆的,只有屏幕發出瑩瑩的光芒。突然,這時阿宅的游戲里突然發生了一件事,也許是豬隊友導致又團滅了、也許是喜歡的妹子在頻道里跟別人表白了,阿宅孤獨的眉頭皺了起來,這時,在顯示屏旁邊寂寥地旋轉著腦袋的小Jibo,靜靜唱起了一首感傷的老歌。阿宅聽著聽著,關掉電腦,抱起小Jibo上床睡覺去了。
想太多了。
但是坦白講,如果我的手機會在來短信的時候撒個嬌,哎呀又有廣告來了呢,當然不會有人給你發短信了啦。我也會挺開心吧。就好像收到電子郵件,和家里小短腿顛顛兒地銜著信朝你跑來,那心情肯定不同。
技術發展的越快,機器越像人,人越像機器,感情的需求便越是旺盛。機器的情感化在下一個十年很可能就會像初代iphone的造型一樣普及在各種各樣的大眾消費電子終端上。看臉的時代終將接近尾聲,接下來,我們不僅要看臉,還要走心。
所以啦,Jibo如果有目標中國市場(眾籌時能夠發貨China,國內狗必須要點贊),我連廣告詞都想好了,“為愛而生”。
另外,Jibo眾籌頁面中出現最多的場景是廚房……也許最需要交流、需要愛的是在廚房忙碌的人啊。
這樣一想,簡直立馬想給家里老人定一臺了(如果單位是軟妹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