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完之后,用三秒鐘便扔掉腦子里的學了三年的高中知識。一下子一身輕松。拿到了手機,開始玩微信和朋友圈。一開始發(fā)發(fā)朋友圈,與認識我的人分享我遇到的趣事和心情。看到有人跟我點贊,我就很開心。或者有人評論,我也很樂意跟他們?nèi)ビ懻摵烷_開玩笑之類的。起初覺得朋友圈真的是個好工具,記錄生活的同時,還能增進友誼。好喜歡。
? ? ? ?后來,朋友圈的小紅點似乎有了魔力。我開始在意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人點贊,誰點了贊誰沒有點贊,也會暗自揣測為什么他/她沒有點贊?慢慢的,我似乎被朋友圈,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同學們和朋友們的態(tài)度牽著鼻子走。每次發(fā)生一些趣事的時候,我總會想著要不要發(fā)個朋友圈呢?應該會有人給我點贊吧?可是如果很少人給我點贊,我就會很低落。我覺得這樣的我,某種程度上似乎在用朋友圈來為自己的價值做評估,也在滿足期盼別人對我的肯定的虛榮心。
? ? ? 再后來,朋友圈的評論也讓我陷入了沉思。我不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我也更不是一個矯情造作的人。所以我覺得我的每一條朋友圈都是此時,此地,此身與本心之所感所想。可是,我忽略了有些人的狹隘主義。你發(fā)美食圖片跟大家分享一家不錯的餐廳,有些人就會說什么“我在埋頭學習,你卻逍遙自在”“厲害了!嘖嘖嘖”等等。這些評論都透露著眼紅與嫉妒的不屑。又或者當我看到一些好的句子好的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時候,就有人說:“哇,你怎么變得這么文藝了?”“這不是你平時的打開方式啊……”這些評論都是不解甚至是排擠你的嘲弄。
? ? ? ?后來,我漸漸地從一些朋友口中或者和某些人聊天的過程中聽到,她們覺得我變了。我心雖然有些波瀾,但還是一笑而過。用“也許吧”來附和她們。
? ? ? 我知道我變了,因為我們開始了不同的朋友圈子,學著不一樣的專業(yè),在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城市,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也跟以往不同了。我可不想我的大學四年仍然過著想高中三年那樣約束壓抑,只知道學習。我想改變,我要好好享受生活。所以,我知道我變了。只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你變了。之前我埋頭讀書沉迷學習的時候,你們讓我好好放松,現(xiàn)在我開始享受生活的時候,你們卻一副我背叛了你們的態(tài)度,我甚是不解也有點心塞。
? ? ? ?我也大方地承認,我變了。只是,可能沒有變成你們能接受的樣子。
? ? ?朋友圈里的不一定都是真心朋友,有的只是點贊之交,有的只是萍水相逢,有的是利益關(guān)系。所以,后來,我明白了如果是真心朋友,不一定要考朋友圈來維系感情。而對于那些泛泛之交,也不需要分享太多,也不需要太過在意他們的看法。畢竟,萍水相逢,很快便相忘于江湖了。
? ? ? ?可是,人的情感都是很復雜的。我雖然明白無需太多在意別人的看法,可是,我也有時候無法釋懷。畢竟我們相識一場,交情或深或淺,有些評論還是會讓我受傷。我曾跟閨蜜聊過這個話題,她也深表同感。她說她在朋友圈上發(fā)讀書筆記的照片,她的舍友便會說:“你就是我朋友圈里一股泥石流。”我閨蜜很受傷,所以后來她就刪了朋友圈。她后來推薦了我一個APP叫做種子習慣。這個APP是設(shè)定習慣,然后每次打卡的時候發(fā)點圖片和文字。里面都是充滿正能量和對生活品質(zhì)有追求的陌生人。我也開始用這個軟件。在那里我與那些人素未謀面,所知的不多于他的昵稱和性別。可是,我們在那里,就因為不認識,有一種更加心安的感覺。我不需要去揣摩這則分享會不會給誰帶來不好的感受,我們在這里的點贊不是為了適當?shù)鼐S系感情而機械地點贊,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你的這則分享,對你的文字深表同感或者有看法才會去評論。在陌生人中,我們沒有利益關(guān)系,沒有情感羈絆,沒有所謂的禮尚往來。
? ? ? 因此,為了不撕破跟一些人微薄的交情的紙,我停了更新朋友圈,也設(shè)置了朋友圈權(quán)限,沒有人可以看到我的朋友圈。可是,我還是認為,朋友圈是個見證許多可能性的空間。所以,我還是會看微信朋友圈,為喜歡的開心的事而點贊,為值得評論的評論。
? ? ?人都會變,或慢或快,或大或小,沒有誰能保證一成不變,只是在于,變的是什么,并且面對他人的改變時,你持著怎樣的心理去接受或者評論。
? ?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更愿意向陌生人分享我的生活點滴?
? ? ?大概就是從我一次次推心置腹,用真性情去坦誠相待卻換來莫名的眼紅和揶揄時開始。
? ? ?有句話說得很好:他們都說你變了,可是他們從來沒問過你經(jīng)歷了什么。
? ? ? 我不更新朋友圈不是因為我玻璃心,而是因為我珍視自己的真情與真心,不希望因一些人的狹隘它們成為飯桌談資,如此廉價地被利用。我之所以還會看別人的朋友圈,不是因為你我之間交情所致,人情所為。而是因為,我認為分享,從來都不構(gòu)成所謂的傷害。我也欣然接受別人的改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