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1. 勞動過程
-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和自然物質相對立。
- 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現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的存在著。
- 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勞動的內容及方式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志。
- 所有那些通過勞動只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系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
- 相反,已經被以前的勞動可以說過濾過的勞動對象,我們稱之為原料。
- 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但并非任何勞動對象都是原料。勞動對象只有在它已經通過勞動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才是原料。
7.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者物的綜合體。 - 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倉,也是他的原始的勞動資料庫。
- 動物遺骸的結構對于認識已經絕種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于判斷已經消亡的經濟的社會形態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 在勞動過程從,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
- 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二者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 勞動過程,就它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來說,顯示出兩個特殊現象。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屬于資本家。第二,產品是資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產工人的所有物。
- 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就把勞動本身當作活的酵母,并入同樣屬于他的各種形成產品的死的要素。
2. 價值增殖過程
- 在這里,所以要生產使用價值,是因為而且只是因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
-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不斷由動的形式轉為存在形式,由運動形式轉為對象性形式。
- 棉紗的膨脹了的價值無濟于事,因為面紗的價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紗錠和勞動力上的價值的總和,已有價值的這種單純相加,永遠有不能產生剩余價值。……。這是重農學派關于一切非農業勞動的非生產性的學說借以建立起來的根本命題。
- 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后者構成它的使用價值。……。資本家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
- 他的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整個過程,既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又不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它是以流通為中介,因為它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它不再流通中進行,因為流通只是為價值增殖過程做準備,而這個過程是在生產領域中進行的。
- 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的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 資本家小心翼翼地主義著不讓一分鐘勞動白白浪費掉。
- 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第六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 他只是由于加進了新價值而保存了舊價值
- 勞動創造一種新物來代替被消滅的物
- 新價值的加進是由于勞動的單純的量的追加;生產資料的舊價值在產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勞動的質。
- 這說明,在同一不可分割的過程中,勞動保存價值的屬性和創造價值的屬性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 把價值的純粹象征性表現——價值符號撇開,價值只是存在于某種使用物中,存在于某種物中。
- 在這方面,勞動資料(廠房、工具、機器)同人的情況一樣,每人每天都死掉生命的24小時。
- 如果生產資料沒有價值可以喪失,就是說,如果它本身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那么,它就不會吧任何價值轉給產品。它只是充當使用價值的形成要素,而不是充當交換價值的形成要素。
- 在這里,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別反應在他們的物質因素上:同一生產資料,作為勞動過程的要素,是全部加入同一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則只是部分加入同一生產過程。另一方面則相反,一種生產資料能夠全部進入價值增殖過程,而只是部分進入勞動過程。……。勞動過程中的一切排泄物都是這樣。
- 由于加入價值而保存價值,這是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即活勞動的自然恩惠,這種自然恩惠不費工人什么,但對資本家卻有大好處,使他能夠保存原有的資本價值。……。但當勞動過程被迫中斷的時候,當危機到來的時候,資本家對此就有切膚之感了。
- 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區別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別的。
- 因此,投機的規律是:在發生這類價值變動的情況下,要在加工最少的原料上進行投機。
商品的交換價值并非不變的,因為衡量它的尺度,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會變化的、
第七章 剩余價值率
1. 勞動力的剝削程度
C(預付資本) = c(不變資本) + v(可變資本)
C→C’(生產結束時的商品價值) = c + v + m(剩余價值)
v + m = v + Δv
- 但是,在生產過程本身中,預付的90磅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所代替,死勞動為活勞動所代替,靜止量為流動量所代替,不變量為可變量所代替。
- 如果說90磅可變資本或自行增殖的價值這個說法看來是矛盾的,那么它只是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固有的矛盾。
- 一定的化學過程固然需要容器,但是不妨礙我們在分析的時候把容器抽去。
- 剩余價值率= m/v (剩余勞動/必要勞動)
- 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把在這部分時間內耗費的勞動成為必要勞動。
新產品交換價值 = 舊產品交換價值 + 舊產品能吸收的社會必要勞動
新產品2交換價值 = 舊產品交換價值 + 舊產品能吸收的社會必要勞動
新產品3交換價值 = 舊產品交換價值 + 舊產品能吸收的剩余社會必要勞動
新產品4交換價值 = 舊產品交換價值 + 舊產品能吸收的剩余社會必要勞動
- 舊產品交換價值無限往前遞歸,推論出C0(土地、原始勞動對象)都是無價值的。所有的價值都是人類勞動價值的堆積。
- 資本家能買工人半天而讓他工作一天,就是建立在階級不平等上的,因為工人的勞動必須和生產資料結合才有價值。
- 剩余勞動是體現在剩余產品上的。這部分一部分用來滿足不勞動的資本家,但是當剩余產品無限堆積,必然會出現生產過剩危機。
2. 產品價值在產品相應部分上的表現
- 我們以上把產品——生產過程的結果——分成幾個量。一個量只代表生產資料中包含的勞動,或不變資本部分,另一個量只代表生產過程中加進的必要勞動,或可變資本部分。最后一個量的產品只代表同一過程中加進的剩余勞動。
注意,這里是說結果。
3. 最后一小時
上面的劃分是先有了總線段的長度然后再坐分割,不是用幾個線段去拼湊出一個長線段。
4. 剩余產品
- 我們把代表剩余價值的那部分產品稱為剩余產品
- 決定剩余價值率的,不是剩余價值同資本總額的比率,而是剩余價值同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比率。
- 決定剩余產品水平的,也不是剩余勞動同總產品的其余部分的比例,而是剩余產品同代表必要勞動的那部分產品的比率。
- 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
- 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之和,工人生產它的勞動力和補償價值的時間和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之和,構成他的勞動時間的絕對量——工作日。
第八章 工作日
1. 工作日的界限
- 因此,如果工人平均一天生活資料的生產需要6小時,那么工人平均每天就要勞動6小時來逐日生產他的勞動力,或者說,再生產出他出賣勞動力得到的價值。
- 相反,僅僅知道剩余價值率,卻不能斷定工作日的長度。
- 除了這種純粹的身體的界限之外,工作日的延長還碰到道德的界限。工人必須有時間滿足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這些需要的范圍和數量由一般的文化狀況決定。
- 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力越旺盛。
- 如果工人利用他的可支配的時間來為自己做事,那就是偷竊了資本家。
- 在你是資本價值的增殖,在我則是勞動力的過多的支出。……。你經常向我宣講“節儉”和“節制”的福音。
- 撇開彈性很大的界限不說,商品交換的性質本身沒有給工作日規定任何界限,因而沒有給剩余勞動規定任何界限。資本家要堅持他作為買者的權利,盡量延長工作日。另一方面,這個已經賣出的商品的獨特性質給他的買者規定了一個消費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堅持他作為賣者的權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內。于是這里出現了二律背反。
2. 對剩余勞動的貪欲。工廠主和領主。
- 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是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額外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
- 如果在一個社會的經濟形態中占優勢的不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余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余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因此,在古代,只有在謀取具有獨立的貨幣形式的交換價值的地方,即在金銀的生產上,才有駭人聽聞的過度勞動。
- 因此,在美國南部各州,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直接滿足本地需要時,黑人勞動還帶有一種溫和的家長制的性質。但是隨著棉花出口變成這些州的切身利益,黑人所從事的有時只要七年就把生命耗盡的過度勞動。問題已經不再是從黑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有用產品,現在的問題是要生產剩余價值本身了。
3. 在剝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因果工業部門
在資本面前,上帝也沒什么用。
4. 日工和夜工。換班制度。
- 從價值增殖過程來看,不變資本即生產資料的存在,只是為了吮吸勞動,并且隨著吮吸每一滴勞動吮吸一定比例的剩余勞動。……。因此,在一晝夜24小時內都占有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要求。
- 世上一切腐敗的事物之所以腐敗,無不有其好理由。
5. 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葉關于延長工作日的強制性法律。
- 資本由于無限度地追逐剩余價值,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的身體的極限。
- 在這里,不是勞動力維持正常狀態決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的,是勞動力每天盡可能達到最大量的耗費(無論這是多么強制和多么痛苦)決定工人休息時間的界限。
- 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
- 正像一臺機器磨損得越來越快,每天要再生產得那一部分機器價值頁越大。因此,資本為了自身的利益,看來也需要規定一種工作日。
- 當經濟上的考慮使奴隸主的利益同保存努力相一致時,這種考慮還可以成為努力受到人的待遇的某種保證,但在實行奴隸貿易以后,同樣的經濟上的考慮卻成了把奴隸折磨致死的原因,因為奴隸一旦可以從外地的黑人“自然保護區”得到補充,他們的壽命就不如他們活著時的生產率那樣重要了。
-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這就是每個資本家和每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口號。因此,資本是根本不關心工人的健康和壽命的,除非社會迫使他去關心。
7.自由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對每個資本家起作用。 - 我們對過去的歷史研究的越仔細,就越有理由駁斥那種認為我們時代充滿了新的社會弊病的見解。新東西不過是發現這些弊病的智慧和醫治這些弊病的人道精神。
6. 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對勞動時間的強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國的工廠法
- 但是30年來,工人所爭得的讓步完全是有名無實的。從1802年到1833年,議會頒布了五個勞動法,但是議會非常狡猾,它沒用批準一文錢用于強制地實施這些法令,用于維持必要的官員等等。
7.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英國工廠立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 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生產者的社會關系的相應改變,先是造成了無限度的壓榨,后來反而引起了社會的監督,由法律來限制、規定和劃一工作日及休息時間。
- 因此,正常工作日的確立是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長期的多少隱蔽的內戰的產物。
第九章 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
- 第一個規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等于預付的可變資本量乘以剩余價值率,或者說是由同一個資本家同時剝削的勞動力的數目與單個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之間的復比決定的。
M = m/v * V (m 一個工人每天平均提供的剩余價值,v購買一個勞動力每天預付的可變資本 V 可變資本的總數)
M = k * a'/a * n(k一個平均勞動力的價值 a'/a剩余勞動/必要勞動 n 所要使用的工人的人數)
-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勞動力的受剝削程度的程度的按比例提高來抵償。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內,資本所能榨取的勞動的供給,并不取決于工人的供給。 - 第二個規律:平均工作日的絕對界限(它天然總是小于12小時),就是可變資本的減少可以由剩余價值率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或者說,就是受剝削的工人人數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受剝削的程度的提高來補償的絕對界限。
- 第三個規律:從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取決于剩余價值率和預付的可變資本這兩個因素得出的。……。因此,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價值已定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同預付的可變資本量成正比。
- 在這個工作日的長度已定時,不管它的界限是由生理條件還是由社會條件決定,只有工人人數即工人人口的增加,剩余價值量才能增加。在這里,人口的增加形成社會總資本生產剩余價值的剩余界限。反之,在人口數量已定時,這種界限就由工作日的可能的延長來決定。
- 誠然,它自己也可以和他的工人一樣,直接參加生產過程,單這是他就不過成立介于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中間人物。“小業主”。
-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一定高度,就要求資本家能夠把他作為資本家即人格化的資本執行只能的全部時間,都用來占有從而控制他人的勞動,用來出售這種勞動的產品。
- 中世紀的行會力圖用強制的辦法防止手工業師傅轉化為資本家,限定一個師傅可以雇傭的勞動者的人數不得超過一個極小的最高限額。
-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發展成為對勞動,即對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揮權。
- 其次,資本發展成為一種強制關系,迫使工人階級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狹隘范圍而從事更多的勞動。
- 可是,只要我們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觀點來考察生產過程,情形就不同了。生產資料立即轉化為吮吸他人勞動的手段。不再是工人使用生產資料,而是生產資料使用工人了。
11.貨幣單純地轉化為生產過程的物質因素,轉化為生產資料,就使生產資料轉化為占有他人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合法權和強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