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這句話是羅素先生所說,但我知道這句話,卻是從王小波的筆下。王小波說,他最贊成這句話。我突然有一種感覺,這不就是王小波的作品由內而外所散發(fā)出的氣質嘛!
我想,這也是我喜歡王小波,喜歡他的作品的原因。小波的作品,無論是從構思還是內容上,都可以感受到他所崇尚的理念:世界本就是參差多態(tài)的,人性亦是參差多態(tài)的,你要接受一切的存在。
【1】
王小波的想法總是別出心裁,他的一些觀點,放到現在亦可引領時代思潮之先,更別說在當時,也許這就是他的作品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
王小波崇尚思想的自由,相信知識的美好,但是,他卻并不認同知識的灌輸,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思維之上。
他說,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子灌下去,就喪失了興趣。人就應該在出世之前學會說話,在三歲之前背誦唐詩,這就是灌藥丸子。他說,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總有人想要用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tài)。
【2】
王小波低調的很,卻是真名士,自風流。他講到過這樣一件事:我當年在海外求學時,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說現在大學生水平太低,連“郭魯茅巴”都不知道,我登時就如吃了一悶棍。我想這是個蒙古人,不知為什么我該知道他。想到了半夜才想出來,原來他是郭沫若、魯迅、茅盾、巴金四位先生。
王小波說,知識的多寡是個客觀的標準,但把自編的黑話也列入知識的范疇,就難說有多客觀了。現在中學生不知道李遠哲也是罪名——據我所知,學化學的研究生也未必能學到李先生的理論;他們還有個罪名是“追星族”。鬼迷心竅,連楊振寧、李政道、李四光是誰都不知道。據我所知,這三位先生的學問實在高深,中學生根本不該懂,不知道學問,死記這些名字,有何必要?
看完王小波的文章,我深感慚愧。自己就這點末學淺見,有時對待旁人,還難免會有種“你竟然不知道”的想法。“圈子內奉若神明,圈子外一無所知”,這種現象多正常呀。王小波如此人物,都能參透這一點,想想自己,這是哪來的驕傲呀!
想想現在很多人,總是感嘆世風日下,批評現在的大學生,年輕人“格調低下”,想來,還是看不透這世界的參差多態(tài)吧!
【3】
我喜歡王小波的另外一點,在于他行文中的那種自我調侃。同樣是表達觀點,但他從不站在圣人的角度上,批判現實有多么的不好,而是率先將自己置身于污穢當中。我說這種現象不好,并不是說我自己就做得好了,我與你們一樣,都是個俗人,我做出的選擇與你們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我仍然要講出它不好的地方。這就是了,其實我與你們一樣,同樣處在彷徨之中。
他寫,我們知道,當年教會把布魯諾燒死了。就算我虔信宗教,也不會同意這種行為——我本善良,我對這一點極有把握,所以肯定會去勸那些燒人的人:諸位,人家只不過是主張日心說,燒死他太過分了。別人聽了這樣的話,必定要拉我同燒,這樣我馬上會改變勸說的方向,把它對準布魯諾:得了吧,哥們兒,你這是何苦?去服個軟吧。這就是我年輕時做人的態(tài)度,這當然算不上理性健全,只能叫做頭腦糊涂。
【4】
王小波的筆法,實在是有趣。他說,黑色幽默是我的氣質,是天生的。我小說里的人也總是在笑,從來就不哭,我以為這樣比較有趣。而我,倒是越來越喜歡小波這種讓人笑的文字。也許就如小波所說,人不能總這樣一本正經,偶爾看看別人扯淡,也是一種調劑。
關于小波,想說的實在太多太多,我想,我會一直慢慢讀,慢慢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