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受到一位很帥氣的小朋友的影響,我覺得有必要梳理梳理一下自己用軟件整理的思維導圖,或者說我這個是結構圖更合理。
這是根據郭慶光老師的《傳播學教程》第二版梳理的第一部分關于一些基本問題的結構。
基本問題就是辨析“傳播”和“傳播學”兩個概念,所以整個結構基本上是從這兩個點發散出去的,從傳播這個點看,第二級就是概念把握,傳播和信息,傳播的定義和特點,還有人類傳播。
第三級就是關于概念把握這一塊,就是傳播這個詞之前有庫利呀皮爾士呀分別站在社會互動理論和符號學角度去詮釋過“什么是傳播?”但是對于這些概念大家還是屬于理性觀望吧,直到20世紀四十年代信息科學給傳播注入新的色彩,關于傳播的概念可能更清晰一點了,因為信息是一種物質的運動形式,然后信息也可以分為自然信息和社會信息,傳播學研究的就是社會信息——伴隨著人類精神活動的信息。
通過各路學科的交叉,傳播定義就出來了,社會信息的傳播和信息系統的運行。慣有邏輯,定義和特點是密不可分的,傳播有哪些特點呢?特點更能顯示出傳播這個定義真的是各學科交叉的,比如傳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信息共享的活動,還有傳播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發生的,并且傳播是雙向的社會互動,那么必定也需要雙方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包括共用的符號啊、比較接近或者相似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環境啊等等,不然就是雞同鴨講),還有傳播比較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播是一種行為,也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系統,說傳播是一種行為就是從微觀把握傳播,以人為主體去研究傳播行為和社會行為的關系,傳播是一個過程就是比較中觀地去把握傳播,以傳播動態運行機制去研究傳播各個環節相互影響的關系,傳播是一個系統就是比較宏觀的把握,把整個傳播過程的集合體作為主體去研究過程的集合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的總體變化。
到這里整個“什么是傳播?”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把人類傳播也歸到這個版塊,因為看看上面的內容發現,其實我還是沒理解什么是傳播,感覺是空中樓閣,為了實在地理解傳播,就需要造地基了,就是挖掘傳播的淵源。
歷史和發展,就是講從動物傳播到人傳播,當人可以用語言傳播的時候,就和動物拉開差距了,我當時就納悶了?動物難道沒有語言?對這個真不了解,郭書上說自然科學給動物的嘰嘰歪歪定義的是對自然被動的適應,好吧,囫圇吞棗吧。那人為什么就不是被動適應呢,據說是人開始給環境中其他事物“命名”的時候,語言就慢慢開始產生了(好像很有趣,以后可以多去了解一點)
然后還有“勞動創造語言”、“語言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這些真不知道咋編,大概就是語言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也就是我們區別于動物的一個原因。
然后還有人類傳播的四個依次疊加的階段,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越往后體外符號系統越發達,每一個傳播時代隨著媒介技術的發達社會也在變遷?咦?到底社會變遷和媒介技術發展是什么關系?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每一種媒介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哈特也把媒介發展史用那個圖表示了一下,大概就是口語時代屬于示現媒介系統,文字和印刷屬于再現媒介系統,然后電子傳播媒介屬于機器媒介系統。
電子傳播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絕對量增加的信息,信息大爆炸吧,信息社會到來,然后這個社會形態下的一些特點就是,信息或者知識產業興起,勞動者主要是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信用交易成為常態,還有就是全球貿易和跨國貿易的興起。這樣看來我們渾然不覺自己所處的就是信息社會呀!看看萬門大學、邏輯思維“得到”什么的,還有現在靠一個公眾號就能養活一票人,出門支付寶啊,還有最近很爆炸性的支付寶免押金騎共享單車啊,各種代購買回來標簽寫著“MADE IN CHINA”等等。
說到人類傳播不得不提符號和意義,首先說符號吧,定義就是在一定的表述和指代關系中產生,形式可以獨立,且可以被解釋。特征就是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解釋關聯物,說實話沒搞懂這是什么意思,反正符號是傳播的介質,受傳者解讀符號下的意義?我覺得符號這一塊很燒腦。不過要解釋符號的話,肯定還要解釋一下符號的分類,有一種二分法是分成信號和象征符,信號是人和動物都會的,象征符就只有人會了。就人類社會來說的話,符號分簡單點的分類有把符號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包括語言伴生符,比如你說話的語氣音調啥的,還有姿態符號,就是你說話的神態什么的吧顧名思義,還有物化、儀式化的符號,比如表情包這些。
符號基本功能,表述與理解,傳達,思考。
再接著就是意義,意義就是符號下的精神內容,用索緒爾的能指和所指來說,意義算是所指。意義有三大類,名師和暗示意義,外延和內涵意義(這個很有意思的列子,就是人的外延意義可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等,但是內涵意義就是對于人屬性的界定比如“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還有指示性意義和區別性意義。
還有符號本身的模糊性和多義性導致意義本身也有曖昧性。
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就是傳播者的意義,受傳者的意義和其情境的意義。符號本身具有意義但是意義不局限于符號,為啥?郭書上說,因為與實際相聯系的意義具有多變性,實際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
接下來就是象征性社會互動,人類的象征性行為前提就是,意義、社會互動和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象征性社會互動傳播擴大雙方的共通意義空間,加深理解。
象征性文化與當代社會,吉爾茲定義的文化,人類為了傳達關于生活的知識和態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展使用、以象征符形式來表現的繼承性觀念體系。當代社會的消費文化,就變得越來越符號化和象征化。
啊,梳不下去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傳播這一塊還有傳播過程模式和傳播系統結構,大概梳理一下吧,傳播過程模式比較中觀,經典的有拉斯韋爾和香農—韋弗的直線傳播模式,還有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環模式,和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不管是什么模式,都表現出一定的缺陷。然后還有就是傳播過程的動態性、序列性、結構性特點。
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和傳播過程看起來好像有交叉,但是其實不一樣,過程具有系統性,系統本身也是一個過程。從系統結構應該是比較宏觀地去看社會傳播,比如賴利夫婦的傳播系統模式,傳受雙方都是在一定的個體到群體系統中。然后馬來茲克從各種制約因素勾畫了傳播系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還有社會傳播總過程理論,是起源于日本的,比如田中久義大眾傳播過程模式圖,就是把大眾傳播放到宏觀社會結構去考察,傳受雙方都在日?;顒又袕氖虏煌N類的交往。由此也要想到唯物史觀下的社會傳播,就是宏觀社會結構普遍聯系上把握傳播。(表示不懂)
啊,時間刷刷流,傳播學下次再接著梳吧,真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