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上的貓》用一個文藝的名字,以三個小孩的友情為線索,講述了一個無奈的故事。
主人公小龍重義氣,和好友小樂、小美一起偷偷約定上市重點初中。但分數出來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小龍的父親打來電話讓小龍去上海讀書;小樂并沒有遵守約定,而是考上了省重點初中;小美也通過她父親的關系要去省重點初中讀書。倔強的小龍割舍不下友誼,不愿去上海讀書,但當他發現他的好朋友并未遵守約定,感情上“背叛”了他時,因無法接受而離家出走。
小孩子的友誼是單純的,但現實卻是不可違抗的,這個現實來自家庭、他人和社會。小龍樂觀地看待這一切,替自己和朋友規劃好了一個不錯的未來。他認為只要他想做,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因此,面對壓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著。他拒絕了父親的邀請,也和朋友絕交。離家出走后,小龍跟一個社會青年靠抽墻體中的電線生活。
電影中,貓是一個隱喻,電影一開始就出現的貓,就像小龍的命運一樣,注定不是自己能決定的。當那只貓最終被賣掉,其實也預示著主人公終將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面用粉筆畫滿涂鴉的墻在電影中反復出現,預示著三個小孩的友誼。從他們在墻上算好上初中的分數,到他們友誼破裂后通過墻來交流,再到最后那面墻被雨水打濕,也許正暗示著三人純真友誼的破滅。
但是電影又安排了一個理想主義的角色:小龍的爺爺。爺爺不但照顧小龍的生活起居,也在精神上鼓勵和引領著小龍。甚至在小龍離家出走之后,在發現他并沒有危險的情況下,默許他繼續在外面呆著,其實是想給他一個心理接受的過程。電影開頭和結束都有一個做魚的場景,爺爺告訴小龍:做魚要掌握火候。爺爺有做魚的經驗,更有做人的經驗。只有他明白:有些事情沒法選擇,只有掌握好火候才能既不灼傷自己也不灼傷他人。
電影的最后,小龍還是踏上了去上海的列車。他的表情里帶著無奈,卻已經接受了現實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