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小朋友和大人之間的僵峙,一個倔強哭泣耍潑一個氣急敗壞無奈。造成這種局面可能涉及到很多教育的方式方法,而我認為有效的親子溝通是很關鍵的部分。父母要學習去理解孩子語言的真實意圖。
也許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也許是出于某種顧慮,也許是還不太能夠厘清自己的真實意圖,小孩子說出來的話和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之間存在一個缺口,需要大人用心去聯結。
以我家三歲半的小果為例,舉幾個說明一下吧!
1.“我不要你……”——“我想要……”
“我不要你買魔芋豆腐”。帶小果去豆腐攤買菜,我向店家說買塊魔芋豆腐,結果小果從他的自行車上下來哭著要把媽媽拖走:我不要你買魔芋豆腐。
媽媽:我想吃魔芋豆腐,我的事情我做主。
小果不肯:我不要吃黑色的豆腐。
媽媽:你就不吃,我想吃。我決定我的事,你只能決定你自己的事。你不能管我吃什么。
小果還是不肯:媽媽不買黑色的豆腐。這下就開始緊張了,僵持不下了。
媽媽:你想吃什么?
小果:白豆腐。
媽媽:你的意思不是不要媽媽買黑色的豆腐,你的意思是你想吃白豆腐?
小果:是的。
媽媽:你是怕媽媽買了黑色豆腐就不買白豆腐了?
小果:是的。
媽媽買了兩種豆腐,告訴小果:你想要做什么,直接說就可以了,媽媽會認真考慮的。
小朋友腦子里的小九九是很多的,當小朋友說“不”的時候,往往隱藏著他的愿望,當我們幫助他們厘清之后,問題就迎刅而解了!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細心的去觀察,耐心的溝通,不斷和孩子確認,大人在試錯中讀懂孩子的心思。比如在下面的例子——
“我不要你去買花”。帶小果樓下溜彎,他帶了水槍想要玩水,路遇鄰居家的小隊伍,五個小朋友一同去江邊風光帶。
出了小區門口,鄰居家右。媽媽對小果說:往右轉,媽媽想去買花。
小果:我不要媽媽買花,往左轉。
媽媽:你是想玩水是嗎?(之前是左轉玩水)
小果:左轉,小果可以玩水,媽媽不可以買花;右轉,媽媽確定也有水玩,還有大廣場,媽媽也可以買花。
小果:右轉,我不要媽媽買花。
媽媽:你是不是想和鄰居家小朋友一起玩?
小果:是的。
媽媽:那我們先右轉,再回來給媽媽買花,可以嗎?
小果:可以。
所以,他的真實意思不是不要媽媽買花,是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2.“我不要……”“我要……”——“我不希望……”“我希望……”
“我不要開心寶貝托管”“我要開心寶貝游樂場”。還是帶小果小區玩,路過他以前常去的開心寶貝游樂場,發現已經變成了開心寶貝托管。
小果很不樂意,帶哭腔直哼哼'一幅霸蠻的樣子:我不要開心寶貝托管,我要開心寶貝游樂場,我要它回來!
媽媽:你的意思是你不希望開心寶貝游樂場變成托管?你希望這里還是游樂場?
小果馬上笑逐顏開:是的。
小朋友因為年齡的原因,還不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當我們幫助他說清楚時,他會覺得被理解而開心。同時這種厘清也可以提供示范,幫助他練習準確表達。
3.“我不要……”——“我緊張……”“我害怕”
“我不要穿新鞋子。”給小果買了新的布鞋,但幾次給他穿,他都不肯,哭鬧著,總說這個鞋不好走路。可他只試了一下,幾乎沒走路,還算不上體驗。
媽媽:你是不是覺得這種鞋你以前從來沒有穿過,你覺得很陌生,有一點害怕?
小果:是的。我有一點害怕,我從來沒有穿過這個鞋。
媽媽:你看,媽媽也穿這種鞋。這個鞋可以跑很快。接觸新東西,我們會因為陌生而有點害怕,不過沒關系,試試這好了,試一試你就不害怕了。
于是穿上新鞋撒歡去了。
認清孩子話中的緊張,焦慮,認同他的感受,可以幫助暢通的親子溝通。
4.“我想要A”——“我想要B”
“我想要再拿一個桂圓種桂圓樹”。小果喜歡吃桂圓,最近吃水果都把核留著,說要種樹。
他把他的那份桂圓吃完了后,對媽媽說:媽媽,我還想要一顆桂圓種桂圓樹。
媽媽:你是想要再吃一顆桂圓吧?
小果狡黠的笑:不是的,我想要種桂圓樹。
媽媽:那我們再拿一顆桂圓,把肉給爸爸吃了,核給小果種桂圓樹,好不好?
小果:媽媽,我想要吃一顆桂圓。
哈哈,媽媽太壞了,不要這么一針見血嘛。小朋友很敏感的知道哪些是被允許的,想方設法的為自己爭取福利。這樣的對話可以幫助小朋友真實的表達,不拐彎抹角,也增添一點親子樂趣。
孩子生活中的話語很多,肯定不止以上幾種,帶著愛,帶著對孩子的尊重與認同,你終將練成火眼金晴,讀懂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