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話的分量,恐怕十幾歲的少年也能深有體會。
遠慮和近憂,無疑是要耗費心力的。
而身為普羅大眾,好的狀態就是專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
想想我們年紀輕輕時候,要是犯了錯,家長老師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批評不夠專心。
一心一意的力量,無可懷疑,足以支撐我們堅定地坐在冷板凳上、支撐我們驕傲地魚躍龍門。
可是,難啊。彼此此彼,各種怨念無時不刻不在打動著我們。
遇見的風物多了,大腦里的想法多了,內心如火般熊熊燃燒。
快樂的、悲傷地、后悔的、希望的,思緒的浪潮千軍萬馬般奔涌而來,內心也自然要隨著這千軍萬馬喘息如洪。
心不靜,不專心,下一步,就是手中的事物合拍不合拍交錯地做下去,輕則小補小恨,重則誤了大事大業。
小時候不知養成一心一意做事習慣的諸多益處,偏偏要一邊唱歌、一邊學習,空浪費了許多歲月。
等到長大發現無數無數的書本等著要看,無數無數的筆記尚等著要做,再一瞥見諸如東坡先生這樣的大家說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的話來,往往后悔不已。
然而真到了知曉自己不足、想靜下心來學習時,我們的歲月其實已經大把大把地浪費掉了。
浪費的時候為賦新詞強說愁,想要靜心學習時候卻已沒了那份閑適、安靜地環境,愁滋味會主動來招惹你,識盡再識盡。
有時候想,如果自己一直都只在同一個地方,假如自己永遠不長大,假如每天遇見的事物都是熟悉的模樣,是否就會少了那許許多多的煩惱。
可這樣想著想著就會自己笑起來,因為這實在無異于“烏托邦”般的幻想。盡信書,不如無書,古人早就實踐過了,我想得到的古人也想得到,這明顯透露著不成熟。
所以,怨念、煩惱,遠慮、近憂這些事物,無可逃避,也無需逃避。它來不來,我都在這里;我逃不逃,它都會來。
它既然要來,也必然是有原因的。要想讓它走,還得從它來的源頭上著手。
小時候學習解鈴還須系鈴人的故事,還只是學了幾個生字、念了一段似懂非懂奇怪的話語,等經歷了歲月人事,這句話猛地在腦子里閃現,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明白了,就順著這指引,從源頭去解決。
假使不去追根溯源,卻誤入緣木求魚之途,做事情自是自在了,想怎么辦就怎么辦,可是沒有真的把憂慮、困厄消除,又如何快樂地起來呢?
又想起小學時候晚上放了學,大家瘋狂地在野外淘氣,等到天黑了回到家中,吃完晚飯就困倦了,可還得強撐著把作業寫完。那種沒寫完作業就去撒野的玩法,長大了就變成了隨心所欲漫無目地去面對憂慮、困厄,這樣如何能寫好作業、如何能真的暢快舒心呢?
所以,面對遠慮近憂,面對前困后厄,先心靜、溯其源頭,然后解決,切記隨心所欲。
長痛不如短痛,靜心除厄,理性面對,做真的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