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強):戴李平,安徽黃山人,1963年生,他是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藝術陶瓷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同時還身兼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黃山學院客座教授、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學院大學生校外創業導師、徽州青瓷研究所所長、宜興尊元紫砂文化藝術研究所副總工藝師及宜興彩陶研究所特聘高級技師等十幾個社會職務。
因為社會兼職多,所以應酬也很頻繁,再加上人緣又特好,他平時經常全國各地到處跑。跑的地方多,見識自然廣泛,經歷過的事又相當豐富,所以他給人的印象是成熟、老練而又富于魅力。
別看他已年過半百,身材卻是相當結實,言談說一不二,做事雷厲風行。他平頭短發、淡淡的滿腮胡子掛在臉上,不但不顯老,反而格外顯精神。他高大威猛,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凝神定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他熱愛學習,鉆研不止:1988年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進修;1996年在宜興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學習紫砂技藝,并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邱玉林學習彩陶;2011年在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一年;2016年參加文化部、教育部非遺研修培訓;2017年4月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高研班進修。
他廣交良師益友,虛心向賢達求教,陶瓷繪畫技法日漸純凈嫻熟,作品風格大膽創新,經過多年的錘煉與積累,已逐漸成為國內陶瓷行業一名響當當的陶瓷藝術家。
他不辭勞苦,堅守理想和情懷,勤修本業,勇猛精進,長期執著追求,始終堅持不懈。他把自己對陶瓷藝術的熱愛付諸筆端,精于此道,樂于此生。
創作生涯中,他注重將作品創作與時代審美結合起來,讓傳統的手工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陶瓷技藝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并不斷汲取近代好的風格,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從而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筆墨當隨時代,為時代創作更加斑斕、精美的陶瓷作品”,這是他對藝術的理解。
他的作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頻頻得獎,屢創殊榮,多的數不勝數,諸如:青瓷《生機》、《旋紋罐》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評比中榮獲金獎;作品《旋紋罐》、《戀》、《旋紋蓋罐》取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作品《淡泊》榮獲第十八屆西湖博覽會原創作品金獎;作品《緣》獲“神農魅象——當代陶藝作品展”優秀創作獎;作品《扇舞》獲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金獎;作品《動》、《新生機》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作品《九如圖》分別獲得安徽省第三屆陶瓷藝術精品展金獎、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陶瓷成型項目第二名;作品《鴻運當頭》獲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博覽會“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等等……?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細微觀察中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而來,然后加以提煉和創新,他的作品新穎獨特,不落俗套,不僅備受社會青睞,還被眾多博物館或收藏機構所收藏:作品《清泉提梁壺》被首都博物館珍藏;作品《跳刀水洗——青韻》瓶被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作品《青瓷樂天罐》被中國徽文化博物館收藏;作品《跳刀水洗一》被法國巴黎市政府收藏;作品《跳刀青瓷罐》被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委會收藏;作品《夢之情》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作品《祥瑞壺》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永久收藏;作品《和為美》被香港東方藝術博物館收藏。
他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在首都博物館,大連會展中心等地舉辦展覽,先后應文化部和政府組織赴法國,德國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參加展覽和交流活動,多次參與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文藝節目錄制等。
他說:“其實,這年頭,陶瓷藝術賺的是‘慢錢’、‘辛苦錢’,越是艱難越要有自己的長遠眼光,才能經得起風吹浪打。在陶瓷藝術領域里,我堅持不跟風、不起哄,任他花開泉涌,我自巋然不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意興隆也好,市場蕭條也好,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都決不放棄自己的內心所好。只有穿越陶瓷的壁壘,才能通向創作自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