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忘了在哪里知道了Eric的公號。印象最深的有一篇推文,說的是《經濟學人》中出現過的最長的單詞,記得中文意思是“棒棒噠”,為了教大家正確發音,他還特意錄了音頻,找了迪士尼曾經出現過這個詞的截圖,一起放在公號里,覺得他的文章走心,排版也好看,就關注了。
有一天他公號里發文說自己出書了,出于之前對他的好感,就去淘寶買了書,周六下午4個小時看完,很久沒有這么一氣呵成地看一本書了。又用了幾天下班時間整理了所有的筆記,甚至用幕布記錄的時候,記錄都超出了免費版200條條目的范圍,不得意開通了會員,從頭到尾搞定了所有畫的重點,這心里才算踏實。
2.?
對Eric有好感,是因為我們身上有共同點。
他是英語專業,我也是英語專業;
他畢業后在鄉下指教,我也有培訓機構的經歷;
他現在做公號,線上社群,我也在逐漸嘗試;
但他比我厲害得多,一是他去美利堅圣約翰大學進修,二是他文章寫得輕松易懂,又不至于太過搞怪夸張這一點是大多是英語公號作者做不到的。
同事從他書中提到的書來看,有些英語范圍之外的書比如《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傳習錄》、《微習慣》等書,都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喜歡讀書,并且愿意思考的人。
以下5點,對我的啟發非常大:
關于公號更新
Eric在書里說:"很多人問我,怎么能保持每天都有新東西,其實別無他法,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讀,去思考。如果我沒有東西可寫,我就知道問題不在于“沒有東西可寫”,而是我最近沒有去輸入和思考”
我的文章更新非常不穩定,有時集中幾天日更,有時半個月甚至一個月都不更。朋友介紹來的,結果關注后一個星期都不發文,干脆走吧。我現在的首要問題不是漲粉,而是想辦法留住現有粉絲。
公眾號的打開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出了頻繁增加曝光率和傳播率,實在想不出別的辦法了。日更對我來說,確實很難,但我會調整頻率,給粉絲一個穩定的預期,形成“儀式感”,是對自己,也是對粉絲最大的尊重。
關于什么叫學好英語
Eric在書里說:學好英語不是四六級多少分,擁有多少詞匯量,發音是否漂亮,而是能力上“能夠使用英語有效地獲取信息,滿足生活工作需求”,心理上“不因為這門外語而膽怯,過度緊張”,精神上“通過學習一門語言讓自己看的更高更遠,有做世界公民的意識”。
這個定義可以說是目前比較完整的了,也解決了我內心的很大一部分疑惑。因為從小英語水平還不錯,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也沒少問我這類問題,但是我始終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人四六級過了,可是工作中口語非常差;有的人美劇沒少看,但是寫作時漏洞百出。綜合來看,就是很多人沒有區分開“學英語”和“用英語”的概念,紙上談兵各個威風凜凜,但是一到戰場就屁滾尿流了。
第一個認識到英語要“用”并且推廣開的,應該就是李笑來老師了。造成中國學生“學而不用”的怪相,教育體系、家長培育和社會氛圍都有責任。
語言說到底還是工具,對學員來說是交流工具,對老師來說是賺錢工具而已。但能不能用好工,關鍵你要開始用才行。
關于口音的問題
對于有些學習者面對自己說英語時有口音感到非常不自在,認為語音生硬,沒有“國際范”,對此,Eric在書中鼓勵說:
“中式英語不丟人,我們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有中國口音和表達習慣,以漢語的說話習慣說英語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為了讓自己表達得更清楚,讓他人理解的更準確,我們需要了解英語為母語人士的說話習慣,如果沒有較為準確的翻譯的話,我們可以使用描述的方法來解釋說明,順便介紹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式英語也有它獨特的魅力,是懂得中文和英語兩種語言的人才有的特權,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發現這兩種語言帶給我們的樂趣,最終可以像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讀宇宙文章。”
這段很走心,我自己都沒有想過,在學英語的同時,不要忘了對中文的熱愛、自尊和底氣,就像某個電臺《老友記》主播,講劇中美語的時候拿腔拿調,過度夸張了,恨不得心都飛到美國去,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從節目下方的評論來看,學員也大多對這種語調持保留態度。
語言雖然是用來溝通,交流時動動嘴就可以,但一門語言流傳下來的背后,是地區特色、飲食、氣候、宗教、政治等綜合因素長期融合的結果,這也就是為什么《英美文化》對于英專生是必修課的原因。
反過來,再想想我們在英語上投入的時間。從小學算起到大學畢業大概16年時間,看著很長,但是我粗略算過,如果按照每周2節課,每節課45分鐘時間算,扣除寒暑假外每年學習44周,16年的時間也不過只有1056小時,合計44天。不過投入一個寒假的時長,就想從零到精通,這根本不現實。
我們有一個外企客戶經理,博士學位,把anyway的音發得跟“愛你胃”一樣,但絲毫不影響他跟老外開電話會議,絲毫不影響商務談判時據理力爭。
所以作為工具,我們能夠表達大意就好,口音問題不用太在意。不然印度、日本人還怎么走向世界?早就一頭撞死了。
關于社群
針對現在社群遍地的現象,Eric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們每個人既是社群的follower,也都是leader。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妄自菲薄,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價值去鏈接更多的資源,主動去學習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 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利用群內的反饋能幫助我們更快速地成長。”
現在我們微信里充斥著各種社群,但很多群可能一直不溫不火,原因就在于群友對群主和群里的所謂大咖,都是仰視的態度,對他們的成績和言論佩服不已,自己卻認為自身差距太大,一直默默潛水,很少發言。
其實社群最大的意義不是分享,而是鏈接。因為每個人閃光點不一樣,有的人喜歡音樂,有的人喜歡演講,一個人不可能擅長所有領域,反過來,一個人也不可能找不到任何一個閃光點。
一本書,一段話,一次感悟,一場旅行,都可以成為你表達自我,彰顯自信的出口。
還記得上學時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么?答對了老師和家長都會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即使錯了,他們也收獲了教訓。可是窩在最后一排角落里,一言不發的同學,恐怕畢業后就被徹底遺忘了。
勇敢發言,自信分享,沒有誰一開始就牛逼閃閃,平凡到偉大,總要一步步來。所以最重要的,要邁出第一步。
關于堅持
Eric引用了李笑來老師的一段話來詮釋什么是堅持:
“堅持“意味著你不想做這件事情,如果這是你想做的,是件有意義的事,那就不需要“堅持”,而是持續行動起來。不僅要“行”,還要“行深”。在“知道”和“行動后知道”之間,是無數次試錯和修正的過程。
回想自己,最喜歡的就是英語了。這種喜歡的種子從四年級上第一節音標課就埋在了心底。畢業后輾轉三地換了3份工作,一直在做英語相關的事。可是由于對定位不清晰,業余時間什么都做,導致英語方面一直沒有太大起色,還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我這么努力,還是得不到回報?
直到月初看了一個程序員大神寫的《技巧:如何用一年時間獲得十年的經驗》,里面說:"有很多人稱得上勤奮,但是毫無建樹,這種人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分不清主次。"我很勤奮,但是沒有把喜歡的英語放在主要位置上,而是東一榔頭,西一杠子瞎努力。
今年的英語目標已定,就是把236集《老友記》每一集,每一句話都研究透,口語積累和發音都上一個臺階,其它的,都是次要。
李彥宏說過:做事情要專一,任何事情不投入百分之一千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年就死磕一次,給2019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