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9世紀,巴赫金就曾指出這是一個眾生喧嘩的時代。眨眼已過兩世紀,時代在變,言論也邁向狂歡的節奏。
2016年喬任梁因網絡暴力而逝世一事熱度未消,好事者又因入戲太深狂噴《那年》里反派飾演者俞灝明,借著言論自由的掩護對其進行人身攻擊,在他們眼中,這就是言論自由。可是這種“一人呼百人應”對某事或者某人的言論攻擊就是自由?
“國人莫感敢言,道路以目”的時代早已遠去,現如今,微信,微博一類社交軟件層出不窮,除了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外,也能評價他人行為。于是,很多聳人聽聞的言論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改變言論導向。
徐崢暴打女記者,一群人叫囂,狗仔活該,徐崢打的好。薛之謙卷入桃色事件,粉絲無底線支持,痛罵女主角,事實真相浮出水面,粉絲仍評論,不管怎樣支持你。社交平臺上諸如此類事件不勝枚舉。言論自由逐漸演變成言論攻擊,屏幕之后,多少鍵盤手樂此不疲,肆意評判。
可是,言論自由的時代真的到來了嗎?誠然,評論區的開放讓言論無門檻化,更多的人敢于在互聯網的隱匿下發聲。但也正因為有網絡的掩護,這種自由趨向虛假化,忘了你所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看到的,不知不覺跟著幕后的人的思維。一種觀點往往一呼百應,看上去幾千幾百條的評論,大多卻被困在一種觀點里,偏偏評論者還不自知。如果所謂言論自由只是單純看言論數量多少,那我們已然進入言論狂歡的時代。低質狂歡席卷而過之后,人們被嘈雜的聲音困擾,也會致力于尋找言論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言論本該具有萬鈞力量。每個字都擲地有聲。而不是像廉價的文字組合,人云亦云。這樣的言論沒有價值。
可我們見到的都是怎樣的言論呢?一是將私人情感完全代入逞一時口舌之快,傷人字眼不要錢的甩出,二是瀏覽評論在一旁默默為偏激言論點贊,沒事說兩句,看熱鬧不嫌事大。三是留一些完全無關言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眾口難調,意見紛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就像霍爾說伏爾泰,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在一片倒的唏噓里或是滿目的贊揚里找到你自己的聲音。你要站在高處,而不是隨波逐流。你要保持冷靜,而不是失去理智。任何自由都必受約束。
你可能很憤怒,一大堆言語急不可耐,你想瘋狂吐槽,但請等一等在按下發送鍵,想一想這真的是你想發表的言論嗎?這言論真的不是情緒沖動驅使下的產物嗎?
倘若每個人發表評論的時候都能冷靜一點,再冷靜一點,更貼切自己本身意見的見解才能出現,言論狂歡的年代才能遠去,言論自由的新時代才能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