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瓜子跑得快
亞里士多德說,孤獨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
其實,可能還有一種存在—死宅。
豆瓣高分電影《金氏漂流記》里,男主因破產離婚,跳漢江自盡,竟意外流落至一未開發的小島,開啟了荒島求生模式。女主自閉臆想,離群索居,骨灰級死宅的房間里,泡面盒子,堆積成山。男主逃避慌亂的世界,女主逃避真實的自我,他們如此相異,卻又同樣孤獨。
孤獨是什么味道?
是女主封閉房間里飄蕩的腐,還是男主吮到花蜜時眼淚的咸?
2
她一生孤傲,幾乎不哭。可面對他的薄情漠然,幾度落淚;她本是愛財之人,卻在看清他的人渣屬性后,分手之際,依然寄巨額生活費給他。
她是張愛玲,他是胡蘭成。
非常人能理解的舉措,只是因為遇見懂得。因為這份懂得,給予了她短暫的不孤獨;也是因為這份不孤獨,孑然半生的她低落至塵埃。
可她孤傲之下有柔情,柔情背后有堅定,故而斷然分手。
我依然愛你,可我早已不喜歡你了,所以我寧愿孤獨,比愛你舒服。
孤獨是什么顏色?
是那糊涂的蚊子血,還是剩下的白月光?
3
1951年的某一天,香港街頭仿佛突然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毛筆字,在墻壁上,門上,垃圾桶上,甚至街道的電表箱上。
寫字的人,是“九龍皇帝”——曾灶財。
他是所有人眼中的瘋子。只因在整理祖先遺物時,發現九龍部分區域,曾是御賜其祖先的封地。因不滿封地被占,曾開始四處稟狀,經常在家附近涂鴉“宣示主權”。這一寫,就是51年。
這注定是一場一個人的戰斗。他被周圍的人奚落,成了警察局的常客,妻子也因此離去。可他依舊在寫,從未間歇。從不被理解,到粉絲擁護。后來,王晶把他拍成電影,許冠杰黃家駒為他歌唱,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入選了威尼斯雙人展,他成了與李嘉誠一般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走向了另一種“成功”。
孤獨是什么形狀?
是曾笑起來時豁了的牙,還是墨水揮灑的一筆一畫?
4
1971年,達爾文研究站的一個小組發現了一只孤零零的象龜,他就是George。有趣的是,這種龜在20世紀初期已被宣告滅絕。科研人員七手八腳將它抬回基地,并著手找第二只,可惜沒有找到。
他們又設立了一萬美刀懸賞全世界的動物園,找一只雌性象龜,到現在已經過去40多年了,這個獎還沒有被領走。George寂寞的又活了39年,2012年,這只龜被發現死在了自己窩里,享年100歲,對于平均壽命250歲的同類,它只能算是青年。
自它死后,種族滅絕。
孤獨的聲音是什么?
是林子里的樹葉沙沙作響,我卻連只講話的龜都沒有。
5
孤獨的方式不止一種,眼耳鼻舌身意,既不可恥,也不榮耀,無法逃避,更無須宣揚。它很平和的存在著,感受著你的態度。你可以焦躁發狂,也可以坦然自足。
孤獨青睞豐盈的靈魂,尤其是在夜晚,獨處時。世界一層一層的向周圍暈染,緩慢而粘稠。關上門的那一刻,世界仿佛與我無關。如馮唐所說,沒有其他人,也沒有電波騷擾的夜,勝卻人間無數。
為何很多人害怕孤獨?
或是暗自將孤獨等同于不合群,等同于特立獨行者。亦或是工作之外無消遣,人情之內無知己。可這是孤獨的過錯嗎?分明是寂寞。
孤獨是什么?
該如周國平所說,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而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孤獨充盈,寂寞空虛,怎可以寂寞冒充孤獨?
為了看起來像一個不孤獨的人,看起來被社會需要的樣子,我們盡全力逃避一個人的時間。熱衷形而上的合群,在貧乏混跡人群的背后,生活面目全非。
事實上,我們始終無法對另一個人感同身受,反之亦然,因而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是逃不掉到必修課。
既然如此,何不與孤獨和平共處?從畏懼,到逃避,到最后把它當樂趣,然后你就變得有點深刻了。
6
那么該如何享受孤獨?或許這個問題可以切換成,如何與孤獨帶來的煎熬感相處?抑或如何與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