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喝咖啡作宵夜說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早上起來,老公說昨晚肚子餓了,找遍了沒有吃的,喝了一杯罐咖啡,結果晚上半夜沒睡……

著實該罵。
“吃什么不好,大半夜喝咖啡?”
“冰箱里面什么都沒有了,想補充點糖份?!?/div>
“餐桌上就有糖呀?!?/div>
“沒看?!?/div>
“冰箱里有好幾瓶酸奶呀?!?/div>
“那酸奶太貴,留給你喝。”
“桌上有豆奶呀?!?/div>
“沒看到?!?/div>
“有我的牛奶呀?!?/div>
“不喜歡?!?/div>
………
退一萬步,家里還有面條雞蛋杏仁巧克力餅干……選了貌似最不對的咖啡,這顯然不是偶然的,只是高舉喂飽肚子的理由,真正需要滿足的卻是嘴巴!當再問,宵夜吃點什么的時候,回答是“你高興就好”。

行為忠于內心的,沒有發自內心而上升到意識層面的認同,有再多的知識也是白搭。同樣,面對普羅大眾的科普,如果沒有接入內心的溝通和連接,再精彩的內容可能只是灌輸。

一陣深思,一陣狂喜。專業的科普,有眾多大咖在做,那是我仰望和學習的目標。同是一篇科普,作者如果是你身邊的朋友,仿佛與你細說家長里短,有了源自內心的連接,影響力是不是可以與大咖的相提并論?于是我有了這樣的初心:做科普,從影響身邊的有緣人開始。

于是心懷喜悅,輕裝上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