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那會,很多人都熱衷于考證:計算機二級、會計從業資格證、教室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再加上學校硬性要求必考的英語四級和自己本專業應該考的證,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個學期平均要考兩到三個證。
但當被問起為什么要考那么多證的時候,大多數人總會這樣回答到:
“我也不清楚,但考都考了,終歸是有用的。如果沒去報名考試,我根本不會去看那個方面的書,這是敲門磚,以后多個證書多條路。”
聽起來好像沒問題,很正能量的考證勵志故事,充滿著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考慮,然而事實上真是這樣嗎?不知道有沒有用,先學起來,終歸是有用嗎?
不知道當初考一大堆證的這些人,后來找工作的時候怎樣了?
我只知道,當你拎著一大堆證書擺在面試官面前的時候,這些沉甸甸的證書可能非但不能給你應聘工作增加砝碼,相反的,會讓面試官質疑你的求職目標。
我曾經最理想的工作是做策劃,而想要把這份工作做到極致,方方面面涉及到的東西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設計,于是畢業實習的時候找了各種各樣的設計實習單位,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學習,我大學學的是計算機專業,那時候學起來也不算太難。所以,未雨綢繆,與其到時候找到了一個不錯的策劃工作,卻沒能力勝任,還不如趁早打好基礎,一口氣把它給學會。
從漫長的人生長河來看,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所學的每一樣東西,都很有可能會在你未來人生的某個時刻,派上用場。
這就如同你小時候讀過的一句名言:時間是一切財富當中最寶貴的財富。后來你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突然感到時間的寶貴,你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然而真的是這句話派上用場嗎?
很多人一談到功利,總覺得是個貶義詞,唯恐避之不及。
殊不知,“不知道有沒有用,學起來再說,終歸是有用的”這種心態本來就很功利。而這種心態最要命的地方不是功利,而是看似很努力,其實是在漫無目的地做一些事情來填補自己對未來的恐懼感。
所以,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人,什么東西都會一點,什么東西都知道一點。但是這些技能和知識,往往只流于表面,真正需要他們派上用場的時候,只能認慫。
比起那些功利性、目的性很強的人,那些什么都去學,什么都去做的人,其實更加印證了他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焦慮。
他們渴望一次性解決所有不可控的事情。考那么多不知道有用沒用的證,就是在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買一份保險:會計的工作不要我,我可以找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公司不要我,我可以找老師的工作。
但是他們真的擁有做這些工作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嗎?還是僅僅靠一張證書來消除心中的恐懼。
他們不是要留條退路,是要留很多條退路。
我們都知道孤注一擲的勇氣和魄力,同樣也知道退路一多了,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往一個方向堅持的必要。
學了東西如果沒去用,等于沒學。這個道理老祖宗很早就告訴我們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我跟那些牛人擁有同樣的時間,我也跟他們付出同樣的努力,為什么他們在很多領域都做得非常出色,而我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
原因是,人的知識和思維的廣度,起初都是從一個原點出發的,然后在原點出發的基礎上,開始開枝散葉。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慢慢地就會接觸到很多其他與之相聯系的、其他領域的知識。
這種由一個原點出發并逐漸擴散的思維路徑,學到的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是有串聯的。
就好像我過去特別想學的一門學科叫邏輯學,我知道特別有用,對提高邏輯思維很有幫助。但是一看到那些邏輯學的書就特別犯困,非常晦澀難懂,學了好久都不知道在學什么。
后來我接觸了寫作,寫文章需要有非常嚴謹的邏輯結構和語言組織能力,段與段之間是遞進關系,還是并列關系,文章是先從整體再到局部,還是從局部映射出整體?這讓我意識到,這不就是我心心念念想要提高的邏輯思維嗎?
由于知識結構本身的相關性,我在一個領域深入學習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把另外一個領域的基礎技能也掌握了。
如果一開始我的方向是先提升思維邏輯,再去寫作的話,那么寫作這條路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開始走。
當你沒有深入了解時,每一個領域都長著五花八門的臉,而當你深入到它們的精髓的時候,你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
我們時常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工作看不到前途,擔心自己的崗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所以我們總是戰戰兢兢,試圖讓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然而,這個世界更加青睞于那些能夠在某個領域上面做到頂尖的人,能夠通過彼此互相協作讓自己的優勢最大化、讓自己劣勢最小化的人,而不是一個樣樣只是過得去的多面手。